縱貫線北段

縱貫線北段

縱貫線(北段)是指縱貫線基隆—竹南間 營運地區 台灣 服務種類 客、貨運 路線長度 基隆—竹南間125.7km 車站數 27 主要路線 北段 海岸線(海線) 列車編制 自強號 莒光號/復興號 區間車 軌道標準 1,067毫米(窄軌) 營運單位 台灣鐵路管理局 縱貫線,俗稱縱貫鐵路,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簡稱台鐵)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也是台鐵西部幹線的核心路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縱貫線(北段)
  • 地方基隆—竹南間
  • 車站數:27
  • 類型:路線
線路介紹,路線資料,運行形態,使用車輛,車輛站點,

線路介紹

(或稱縱貫鐵路)為台灣西部幹線的一部分,是台鐵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於竹南及彰化間的路段又分為台中線及海岸線。
·縱貫線 (北段)
·台中線
·海岸線
·縱貫線 (南段)
是指縱貫線基隆—竹南間,由台灣“鐵路管理局”(簡稱“台鐵”)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

路線資料

·經營管轄:“台灣鐵路管理局
·路線距離:基隆—竹南間125.7km
·軌距:1067mm
·車站數:27(含起訖車站;2005年6月)
·開業時間:
·雙線區間:全線
·電化區間:全線(交流25KV)

運行形態

·通勤電聯車
·以基隆市、台北市、板橋市桃園市中壢市、新竹市等大城為中心往復運轉
·縱貫線對號列車
·縱貫線上行列車多以高雄為始發車站,迄於松山車站
·縱貫線下行列車多以松山為始發車站,迄於高雄車站

使用車輛

·自強號各型
·EMU100(英國婆仔)
·EMU300
·EMU1200(原EMU200;紅斑馬)
·PP(推拉式列車)
·莒光號/復興號各型
·頭等客車/二等客車(平快除外)
·通勤電聯車各型
·EMU400
·EMU500
·EMU600

車輛站點

基隆
一等站
清光緒17年10月20日,台北基隆間鐵道竣工,當時站名即是基隆。1967年5日,台鐵出版之沿線經濟調查報告248頁,稱本站原名「雞籠」,嗣後改名「基隆」為杜選。基隆地名的由來,先是平埔蕃以自己的凱塔卡蘭族名為名,然後簡化為卡蘭,最後漢人把卡蘭音譯為雞籠,清光緒元年改為基隆。
八堵
明治32年7月20日,初在縱貫線設八堵假乘降場﹝臨時招呼站﹞,35年6月1日改為停車場。大正8年5月5日八堵瑞芳間通車營業,名瑞芳線,大正13年11月30日起基隆蘇澳間全線通車,改稱宜蘭線。宜蘭線列車以基隆站為起站。光復後八堵站仍為縱貫線與宜蘭線旅客換車站,行李包裹中轉站。但自縱貫線電氣化後,宜蘭線列車多改由台北到開,旅客換車行李包裹中轉的需要大減,北迴線通車後,八堵站又逐漸成為基隆地區的出入門戶。80年3月1日起八堵暫停辦零擔貨運,名義上仍辦整車貨物,實際上已無到發貨源。根的地理20頁說八堵站雖小,月台和車場廣大,如真是小站,月台和車場何必廣大。
七堵
清代八堵站即位於今日之七堵站,因此八堵也可以說是七堵站之舊站名,但是台視紀錄片台鐵之旅中清代的火車站有──七堵、八堵──兩站同時並列,便錯了。日據後明治30年5月,在七堵設水返腳停車場出張所,5月26日恢復貨運,8月11日恢復客運,改乙站,七堵停車場啟用時增設七堵後站。79年6月1日升為一等站,8月1日起七堵調車場取消,人員與工作併入七堵站
五堵
清代未設五堵站,路線由車站東北方保長坑經茄苳腳至台北;日據後改線,改由北五堵沿基隆河至汐止,當時因煤礦業興盛,明治35年6月1日設五堵驛,1966年1月1日升二等已站,1990年3月1日降為三等站,1991年完成站場地基升高,為免水患,以利行車,可惜其後仍難逃淹水之患。
汐止
汐 止 二等站
清代在台北基隆間通車以前,台北至水轉腳先行通車營業,以後固定為水返腳。日據後大正9年改稱汐止,現為專辦客運站。
南港
南 港 一等站
清代設南港站,日據後明治32年7月20日設南港假乘降場。36年6月1日改設停車廠,1966年1月1日升為二等乙站,1987年7月15日升為一等站。
松山
松 山 一等站
清代稱錫口站,大正9年改稱松山驛,光復後1955年1月1日升為二等甲站。1985年8月15日新站房啟用,靠八德路站房,原為松山舊站,改建後為松山後站,向永吉路方向新添之站房稱之松山前站。1987年7月一日升一等站,正式取代台北站為縱貫線下行旅客列車始發站。松山原系平埔族凱達格蘭貓里及吼社,乾隆年間漢譯為貓里錫口,嘉慶20年省略貓里兩字,簡稱錫口,為大加納錫口街,今日之饒河街即席口老街,大正9年日人改作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5年劃為台北州台北市松山庄。日人將日本的地名松山硬加在錫口地方,因此土生土長的及由外地遷來,應自認是錫口人。
台北
台 北 特等站
日據時明治34年8月25日,由原位於大稻埕河溝頭街的台北停車場,遷移至離基隆28.6公里,名台北驛,辦理客貨運。同日起台北驛經艋舺枋橋、樹林、鶯歌石至桃仔園新線啟用,舊線的淡水橋、海水口、打類坑、龜侖嶺各停車場廢止。大正12年3月6日加設台北里取扱所,昭和12年改稱裏台北驛,光復後名台北後站。站房部份,大正7年4月重建落成,站前廣場約8000坪,昭和15年6月再重新竣工,內部設施越加完善。光復後,1985年12月17日遷入臨時站房,1986年3月1日舊站房拆除,1989年9月2日台北新站啟用。
萬華
萬 華 一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艋舺驛開始營業,經艋舺枋橋、樹林、鶯歌石至桃仔園新線啟用,大正9年改稱萬華驛。光復後台北市的蔬菜消費以火車運至本站,再轉運至中央批發市場。1988年新站房啟用。台北鐵路地下化繼續展開萬板專案,自1991年9月14動工,1999年7月21日北隧道暨萬華、板橋新站落成啟用,兩個新站即無後站。
板橋
板 橋 一等站
1985年6月18日,板橋調車場號誌切換完成,開始使用,擔任往花東線與客列車編組與整備,由板橋站管理。1997年3月14日撤銷,工作由樹林調車廠接辦,現址為板橋站新址,現已完工。
樹林
樹 林 一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設樹林乘降場,35年6月1日改為停車場。光復後1955年1月1日升為二等甲站,1985年7月1日升為一等站,1994年7月27日舊站房拆除。1997年9月27日樹林新站房啟用。
山佳
山 佳 三等站
明治36年10月7日,設山仔腳驛,大正年改稱山子腳驛,光復後1962年4月1日,站名改稱山佳。此站受地理限制站內行車呈S型
鶯歌
鶯 歌 二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設鶯歌石乘降場,同年11月9日改為停車場,大正9年改稱鶯歌,11年建迂迴尖山至桃園新線,5月16日移轉現址。鶯歌地名出自鶯歌山,在鶯歌山山腰有一巨岩,地名即為鶯歌石,大正9年地名改為鶯歌。由鶯歌站分歧之中興一號專用側線,於1985年9月18日啟用,由鶯歌站管理。
桃園
桃 園 一等站
清光緒19年通車時,站名為桃仔園,日據後明治38年7月1日改稱桃園。光復後1981年月1日改為一等甲站。乾隆2年粵人薛啟隆來至此地,桃花盛開,此地乃為桃園,漳州人俗稱桃仔,所以地名先是稱之桃仔園。
內壢
內 壢 三等站
明治35年6月1日,設坎仔腳驛,大正9年改稱坎子腳驛,日據時先在坎子腳(今屬桃園市龍剛里)設站,以後移設中壢市內壢里。一直拖到光復後47年2月10日站名改稱內壢。
中壢
中 壢 一等站
清光緒19年設站。1978年8月8日,位於中壢站二樓今中百貨公司開幕,為台鐵站房內設商場首開先例。中壢市發展迅速,旅客人數超越桃園。
埔心
埔 心 三等站
明治33年4月10日,設安平乘降場,35年6月1日改為停車場,大正9年隨地名之更改,驛名改稱平鎮,光復後1955年3月1日站名改為埔心。1984年5月1日升為二等乙站,1990年3月1日改為三等站。安平鎮舊地名是張路寮,張路寮是守望相助監視路面的草寮,有了張路寮這裡就沒有土匪出沒,故改名安平鎮,日據時代改線,車站已不在屬於安平鎮,是在埔心,因此站名改為埔心。
楊梅
楊 梅 三等站
明治32年7月20日,舍頭重溪改在楊梅壢設停車場,開始營業,大正9年10月改稱楊梅驛,昭和4年10月1日移設現址,﹝北移0.1哩﹞。1988年5月1日由二等站降為三等站。
富岡
富 岡 三等站
大正14年4月11日,設竹北信號場(即號誌站),昭和4年10月1日於原竹北信號場約南方四公里改設伯公岡驛,光復後1955年3月1日站名改稱富岡。
湖口
湖 口 三等站
清代設大湖口站,日據後設大湖口乘降場,明治35年改為停車場,大正9年10月1日改稱湖口驛,昭和4年10月1日由老湖口遷至新址新湖口。74年7月1日降為三等站。
新豐
新 豐 三等站
清代設鳳山崎站,鳳山及今日湖口鄉鳳山村。日據後大正14年4月11日設大曲信號場,1969年3月15日站名改稱新豐。
竹北
竹 北 三等站
明治30年9月10日 設紅毛田假停車場 35年6月1日改為停車場 大正9年改稱紅毛驛 昭和9年11月1日起改稱竹北驛 1955年1月1日升二等乙站 1985年7月一日降為三等站
新竹
新 竹 一等站
清光緒十九年設新竹站。新竹地名原為竹塹,此地原是平埔番竹塹社。
香山
香 山 簡易站
明治35年八月十日,設香山停車場。79年3月1日起停辦整車貨運(路料除外),80年10月1日改為甲種簡易站,即副站長兼售票,遇變更行車閉塞時辦理行車工作。
崎頂
崎 頂 招呼站
昭和3年3月12日,設崎頂信號場,6年10月1日改為崎頂驛,1981年5月1日,三等站改為有人號誌站,同年10月23日起僅留副站長。1993年3月15日改為簡易站,5月3日改為招呼站。但在夏天崎頂海水浴場開放期間,由竹南站派員在站售票。
竹南
竹 南 一等站
明治35年9月10日,設中港驛,大正9年10月一日改稱竹南驛,本站為縱貫線與台中線接軌站,旅客在此換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