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釉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往往在燒成後有釉的產品表面上會出現局部無釉缺陷,即縮釉。一般來說,在陶瓷釉面上所顯示的縮釉缺陷可在燒成前或燒成中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縮釉
  • 解釋:燒成後產品表面會出現局部無釉
  • 原理:完全液化並流動均勻
  • 原因:釉料乾燥時收縮過大等
  • 溫度:1300°C
  • 相關:陶瓷
縮釉形成的原理,形成縮釉的幾個原因,形成縮釉的主要原因,縮釉藝術品賞析,

縮釉形成的原理

一般來說,在陶瓷釉面上所顯示的縮釉缺陷可在燒成前或燒成中引起。通常,在達到瓷器的燒結溫度時,釉料應該完全液化並流動均勻地覆蓋表面。當釉溶化後,陶瓷的某些部位沒被釉料覆蓋導致了在燒成後的產品某些無釉部位。如果釉特別稠(粘度大),在燒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產品表面流動。在某些地方,釉料就會聚集成堆或有時會在釉面出現大量裂紋。實際上,這些並不是裂紋,只是釉料沒有流動。當釉料由於表面張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動,釉料不能流動到的部位便顯露出坯體,就會產生"縮釉"。有時當釉表面趨向於聚集或捲縮時,整個釉面層會裂成釉珠狀。

形成縮釉的幾個原因

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可能導致縮釉。
(1)釉料乾燥時收縮過大;
(2)釉料顆粒過細;
(3)釉層過厚;
(4)釉料熔融時的粘度和表面張力
(5)釉料對坯體表面較弱的附著力;
(6)不正確地使用釉料;
(7)坯體方面的原因;
(8)燒成溫度、燒成條件以及窯爐的氣氛;
(9)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響;
(10)釉料的化學組成;
(11)坯釉之間的結合力;
(12)ZnO的影響。

形成縮釉的主要原因

形成縮釉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塵和釉料本身的收縮。有些釉,特別是那些含氧化錫的釉,如果釉施得過稠,或施在一個髒的表面上,將會縮起,變成較大的結塊。在高溫胎體塗上了粘度較高的釉料時,會產生針眼狀的露胎縮釉點,其原理如下:當窯溫升至1300°C左右時,胎體中部分原料進行化學反應,並逐步完成燒結。反應中產生較多的氣體,主要是氧氣、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體加溫至1300°C的同時,胎表面的釉料同時在1300°C的溫度下,並進入熔融狀態,熔融狀態的釉料呈液膜,緊貼在燒結狀的胎體表面。當胎體內釋放出的氣體逸出釉面時,即在釉里產生大量氣泡。如果氣泡聚集較大,釉的粘度又較高,逸出的地方就產生露胎的縮釉點。有的呈針眼狀,在瓷器的轉角處積釉很厚,縮釉面會較大。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乾燥期間,釉層收縮過於嚴重,產生微細裂紋,使釉面開裂。在燒成過程中,易形成釉堆,結成塊狀,而不能均勻地熔融覆蓋坯體。這種缺陷經常出在素燒過的坯件上。

縮釉藝術品賞析

縮釉是陶瓷生產中的工藝缺陷,但某些陶瓷藝術品卻能恰好利用其缺陷,結合其自身工藝特性,製作出令人稱讚的藝術品,例如鈞瓷縮釉藝術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