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核模型

縮核模型

縮核模型被廣泛用於描述固體顆粒的溶解、浸取或反應過程等。套用範圍廣泛,如濕法冶金。細菌浸取礦物、煤炭顆粒燃燒和催化劑再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縮核模型
  • 外文名:shrinking core model
  • 含義:化學反應模型
  • 套用領域:冶金、醫藥
模型含義,示例計算,發展簡史,

模型含義

以還原反應為例說明縮核模型。還原反應是典型的氣一固相反應,且由外向內逐步推進。被還原的礦石內部存在一個由未反應物組成的,不斷縮小的核心,直至反應結束。還原的固態產物層附著在固態反應物上,且形狀和體積與原礦相差不多,變化可忽略不計。礦石較緻密,還原後則較疏鬆。氣體在產物中的擴散與在原礦中相比要容易得多。人們把以上的特點理想化,構造出一個反應模型,稱為縮小的未反應核模型,簡稱縮核模型。
縮核模型
縮核模型反應速度
根據縮核模型理論,其反應速度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原料與產物接觸面的化學反應速度(反應控制),二是氣相在產物層的擴散速度(擴散控制)。圖《縮核模型反應速度》是兩種控制方式在相對時刻
(T是一個顆粒完全反應完畢的時間)時對反應進程影響程度的曲線圖,從中可看出,兩種控制方式,其反應進程與相對反應時間變化趨勢不完全相同,反應控制相對變化較快一些。
縮核模式的傳統理論認為,晶粒轉變是通過偽晶轉變實現的,通常有兩種晶粒轉變機理:
  1. 偽晶轉變機理。在整個反應過程中,反應面由顆粒表面深入核心產物保留與原始顆粒相似的形貌,典型的情況下,在產物上有一些孔洞。
  2. 化學氣相遷移(CVT)機理。原始顆粒隨著形成一種中間氣體遷移相而分解,這種遷移相在產物晶核上沉積,這樣形成的產物形貌完全與以前不同,產物的粒度分布由氣相沉積的條件決定。

示例計算

如圖《FeO還原反應縮核模型》所示,我們以下列反應對縮核模型加以說明。
縮核模型
FeO還原反應縮核模型
縮核模型
為了表達方便,取礦石形狀為標準球體。這樣,化學反應面的推進和擴散都可簡化為一維問題,面積的表示也簡單得多。實際反應物與理想形狀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正。
球狀反應物的初始組成全部是FeO,半徑為r1。隨著還原反應的進行逐步形成一個Fe產物層,未反應的FeO核心半徑縮小至r。在固態反應物的周圍存在著一個由層流邊界層組成的氣膜。這時,總的反應過程可分解為以下幾個步驟:
  1. CO通過氣膜向固態產物(Fe)表面的擴散。這個過程稱為外擴散。氣膜外的CO濃度CO與氣相中心相等,固態產物表面處(氣膜內)的CO濃度為c1
  2. CO通過產物層向反應界面(Fe與FeO界面)的擴散。這個過程稱為內擴散。反應界面半徑為r,界面處CO濃度為c。
  3. 在界面上進行反應FeO+CO=Fe+CO2。這個過程稱為表面化學反應。
  4. 反應生成的CO2通過產物層向外擴散至氣-固界面。
  5. CO2通過氣膜向氣流中心擴散。
上面是縮小的未反應核模型的內容。根據這個模型可建立起鐵礦石(特別是球團礦)還原反應的動力學微分方程式。

發展簡史

1991年Jones首先將縮核模型套用於SCFE過程,此後,後藤元信(Goto M)等致力於在SCFE中套用縮核模型的研究,在1996年曾發表兩篇論文,一篇是專門有關縮核模型的研究。他們指出,從固體物料中萃取或浸取溶質是個涉及在固體基質中的傳質過程。當溶質含量與其在溶劑相中的溶解度相比要大得多時,則該過程與不可逆脫附(irreversible desorption)相似。將縮核模型用在SCFE過程中,對包含軸向彌散的模型作了數值解,並對不含軸向彌散的擬穩態(quasi-steady-state,Qss)解作了研究,討論了此種情況下模型的準確度;另一篇論文是用SC-CO2,萃取冷凍乾燥的姜,得到姜油的實驗研究,再用縮核模型對所得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為該模型對大顆粒姜的萃取實驗結果模擬是成功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