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何紀念堂

練何紀念堂

練何紀念堂位於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西鄰紫陵村,東連西向鎮捏掌村,北接山西晉城市狄河村,南邊與長溝村、王莊村相連 。中國沁陽神農山神農壇,古稱懷州河內紫金壇,是練氏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是大唐岐山侯練何的故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練何紀念堂
  • 地理位置: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練何故里練何墓
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練何故里,
練何紀念堂

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

宋朝理宗寶佑年間,通判練美志續《練氏族譜》,明朝洪武年間進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練氏族譜》載:“懷州河內縣紫金壇葬始祖練何,三尖山葬有二世練舜麒、練舜麟、四世練賢開,芝嶺葬有三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四世練賢相、五世練裔聰夫人江氏”。 族譜所載練氏祖先仙居於河內紫金壇及三尖山、芝嶺有五世共十一墓。

紫金山

《沁陽市地名志》載:“紫金山(今神農山)在市區西北,紫陵鎮趙寨村北。一名白松嶺,俗稱小北頂。山頂有紫金壇,故名。”據《河內縣誌.山川志》載:“高千仞,群峰拱向。南北走向,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體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表層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黃櫨、鵝耳櫪、小葉白臘、照山白、莢萊、檀木、對夾木、六道木、黃荊等,郁蓋度約70%。盛產藥材,其南老君窪有山藥溝、地黃坡,是‘懷慶三野’的集中產地。名勝古蹟有紫金壇、伏羲殿、女媧廟等,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從《沁陽市地名志》所載可以確認,紫金山就是神農山。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北之最高山峰為神農壇即“紫金壇”,是始祖練何仙居之地,縣誌、州志稱為紫金壇,但當地民眾歷代口碑相傳叫“小北頂” 、“紫金頂”。

紫金壇

紫金壇葬有一位練氏祖先,就是始祖練何。
練何紀念堂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懷慶府、河內縣》,其文記載:“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漢初,河陽來附,契丹帥崔延勛等自澤州引兵南逼河陽,嵩山賊帥張遇赴救,戰於南阪,敗死。又府東北三十里曰太行陘,一名丹陘,太行八陘之一也。又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陽,諸峰之上,下有紫金澗。唐因以名縣。余詳見名山太行。”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歲重九日,邑人登高於此。按:舊志,以李義山家在壇山者,非檀山,自在滎陽,義山祭寄寄文可證也。”
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內縣誌·山川志》載:“太行西來,入縣之首山為陽洛山。山東為紫陵村,村倚蛟脊龕。”“又東五里為紫金壇。舊志雲,在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歲九月,邑人登高於此。”
曹石倉《天下名勝志》云:“紫陵澗水出焉。今亦名白松嶺。”南北走向,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體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表層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黃櫨、鵝耳櫪、小葉白臘、照山白、莢萊、檀木、對夾木、六道木、黃荊等,郁蓋度約70%。盛產藥材,其南老君窪有山藥溝、地黃坡,是“懷慶三野”的集中產地。名勝古蹟有紫金壇、伏羲殿、女媧廟等,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練何紀念堂
2016年7月13日9點43分(丙申年乙未月丙申日癸巳時坐乾兼亥),沁陽市人民政府為紀念練何將軍在神農壇刻石立碑,碑文載:練何,字子俊,(公元598~668年),本姓東,大唐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柴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人,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夏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練軍戎”之譽,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練何成為練氏受姓始祖。練何夫人趙氏,皇封一品夫人,故後與夫合葬於河內縣紫金山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山神農壇)。”
神農壇是塊風水寶地,千年百代賜福降吉祥。神農壇坐落於太行之巔,南眺滔滔黃河。神農祭天台龍首嘯天,蜿蜒龍脊直伸北峰。壇東為雲陽河、河岸有雲陽寺;壇西為仙神河、河岸有二仙廟;四周群峰環抱,坐北向南呈羅圈狀,氣勢恢弘,極富靈性,此為《周易》所說“風水寶地”也。

三尖山

三尖山葬有三位練氏祖先,二世練舜麒、練舜麟,四世練賢開。其中練舜麒是騎尉將軍。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三尖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三峰聳列,故名。按:金史,正大九年,諸軍敗績於三峰山,元兵與白坡兵合。則三尖,乃俗名耳。
《沁陽市地名志》載:“三尖山,俗名三峰山。在沁陽市西北部,西向鎮行口村北,西逼雲陽穀。《懷慶府志》(清乾隆年版):“因三峰聳列,故名。”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撥984米,山體主要為奧陶紀石灰岩,表層主要為褐土,土層薄,山石裸露,植被稀疏。所產石灰岩,質密堅硬,厚度大(3---5米),是鍛制石碑、石器的上乘材料。”
現經實地考證確認,三尖山在行口村西北(亦位於趙寨村北),神農山雲陽河東岸。坐北向南,五星出頭三星落脈,北依群峰,南眺黃河;東為馬脖溝,西為雲陽河。

芝嶺

芝嶺葬有七位練氏祖先,三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四世練賢相、五世練裔聰夫人江氏。其中練友欽與練賢相是騎尉將軍。
清光緒十一年《重修王母洞碑》碑文載:“且天下名山,不一而屈指其間何,一非宅仙真府神明者乎。懷城三十五里有雲陽山,有地曰王母洞,右依芝嶺,時聞松風颼颼,左臨碧泉,乍聽水聲潺潺,奇欲休哉,何其盛耶。建安深久,遠風摧殘,廟貌無光。有沁南東新莊善女周張氏,目觀神傷,故慕化四方,廣積資財,重修房屋,金粧神像,新塑觀音老母、白衣老母、魚籃老母、水母娘娘四尊,工竣之日,勒石以志”。
《重修王母洞碑》“右依芝嶺”中的芝嶺在河內縣紫金山(今沁陽市神農山)王母洞右側臨川寺下。紫陵村任思孟老人回憶說:大躍進時代,我們還小,大人們在地里勞作,我們小孩們就在地邊玩。在老龍溝(臨川山)下面偏西,有塊地叫練馬場,練馬場地的東北方向有一座小山丘,遠看酷似官帽,山丘下,面南背北有一座墳,大家都叫“帽墳”。聽老人們講,這裡埋著一位將軍,唐朝的,姓練,所以又叫“練墳”(練家墳)。此處任思孟老人的描述,“帽墳”與芝嶺位置吻合。芝嶺坐北向南,龍樓鳳閣落脈,北為紫金壇,南眺滔滔黃河;東為雲陽河,西為仙神河。

練何故里

練何故里呈“五龍朝鳳”之勢,坐北向南,北依神農聖山,南眺母親黃河,東有堯池清泉,西有百里平川。趙寨村北立有練何故里碑,碑文載:“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柴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徐茂公)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破遼東城(史稱遼州),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東征凱旋途中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之譽,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練何將軍夫人趙氏,皇封一品夫人,故後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
練何紀念堂
趙寨村練何將軍廣場歷史名人紀念碑,碑文載:“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柴里(“柴”同寨,讀zhai),(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遼東城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之譽,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友欽、友明、友文、友思四子,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練氏後裔先後遷移,居閩、贛、粵、桂、蜀、湘、浙、蘇、台、陝、豫、晉及海外等地。”
練何紀念堂
經練氏族人十多年苦苦探尋,相繼尋找到了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的具體地理位置,並確認了練何故里。河南沁陽趙寨村,就是練氏的祖根地;河南沁陽神農壇,就是始祖練何的仙居地。經考證,與祖先墓葬地有關的志書、碑文,和練氏族譜記載完全一致,這是最有力的鐵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