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緬甸頸槽蛇
- 拉丁學名:Rhabdophis leonard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科:游蛇科
- 屬:頸槽蛇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保護,
形態特徵
中小型蛇類,全長360~700毫米。頭頸略可區分,眼中等大小,瞳孔圓形。上唇鱗6(2—2—2)枚,個別5(2—2—1)枚;頰鱗1枚;眶前鱗1枚,眶後鱗2(3)枚;顳鱗1枚+1(2)枚。背鱗17(18)—17—15行,除最外1行外均起棱;腹鱗141~171枚,肛鱗2枚,尾下鱗40~65對。背面橄欖綠色,雜有黑色和絳紅色斑;腹面瓦灰色,密綴絳紅色;上唇色略淺,部分鱗緣為黑色;頭腹面灰褐色。
生長環境
生活于海拔1500~2050米的山區。常見於路邊、坡上草叢中、石堆間,白天活動。食蚯蚓、蛞蝓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藏(察隅)、四川(理會、米易、瀘定)、雲南(騰衝、景東、孟連、西雙版納、維西)。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