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的背景是英國殖民統治日薄西山時的一個緬甸小鎮。小說主人公—英國木材商人弗洛里—和其他英國人一樣無所事事,空虛寂寞,只能整天在歐洲人俱樂部里飲酒買醉以打發無聊時光。弗洛里欣賞緬甸文化,他深感英國殖民統治的醜惡,但又膽小懦弱,不敢公開幫助自己的土著朋友,表達自己對東方文化的熱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白人女孩伊莉莎白,但求婚遭拒。最終在迷茫與屈辱中,弗洛里選擇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創作背景
19世紀後期,英國在鞏固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後,也開始對與印度毗鄰的緬甸虎視耽耽。經過1824,1852,1885年的三次英緬戰爭,英國吞併了上下緬甸,將其合併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
英國在緬甸建立各種公司,瘋狂掠奪緬甸的大米、木材、石油和各種金屬礦產。殖民地經濟發展很快,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幾乎都被殖民主義者和外來的資本家、高利貸者攫取,緬甸社會卻依舊貧窮、落後,承受著殖民統治的各種病態後果。而自從被英國吞併後,緬甸各民族就一直在進行頑強的反抗:抗稅、罷工,甚至直接的暴力反抗此起彼伏。到了20世紀初,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英帝國的實力大為削弱,越來越難以維持其在印度、緬甸的殖民統治。與此同時,緬甸的民族意識日益增強,工人、農民、學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鬥爭。喬治·歐威爾曾於1922-1927年間在緬甸做過帝國警察,了解緬甸人民的反抗和英國殖民者在緬甸的困境。《緬甸歲月》中描寫的緬甸各地村莊的抗稅鬥爭、村民為了復仇砍死英國警察麥克斯韋、圍攻歐洲人俱樂部以懲罰殘暴的英國人埃利斯等事件,都是當時緬甸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的縮影。
1922年,伊頓公學畢業的奧威爾,懷著為帝國效勞的夢想,前往印度殖民地做皇家警察,1927年,在目睹英帝國主義在殖民地犯下的種種罪行之後,他憤然辭掉了待遇優厚的工作,立志用寫作揭露謊言,尋求真相。
人物介紹
弗洛里
弗洛里作為白人老爺的身份和內心叛逆的想法使他在俱樂部格格不入,也使他矛盾和痛苦,他“學會活在內在的、隱秘的生活,活在書本里,活在不可言傳的內心世界裡。”他向他唯一的朋友,印度醫生維拉斯瓦米傾訴,然而,對於一把俱樂部會員資格看成是莫大殊榮的東方人來說,弗洛里的推心置腹的傾訴無疑是話不投機。殖民教育中毒很深的醫生認為自己屬於“低劣、墮落的種族,”那些“創建大英帝國的白人老爺”是“世上的精英”;大英帝國給緬甸帶來了“法律和秩序。始終不渝的英國公正,以及英國統治下的永久和平。”弗洛里譏諷說英國帶給緬甸的是疾病、監獄、經濟壟斷和剝削。
伊莉莎白
伊莉莎白代表了對東方具有刻板印象的西方白人殖民者形象。二十二歲的伊莉莎白原本生活在歐洲,母親去世後,她抱著尋找歸宿的想法來到緬甸,在這裡她感受到的是奇異的景色、野蠻的聲音、濕熱的天氣、打扮奇怪而且面容醜陋的當地人。她聽到的是“黑暗中傳來野蠻的喊叫聲”,看到的是“簡直如同魔鬼一般醜陋”的“半裸的男人打著火把走來走去,腦袋後面長長的頭髮都編在了一起”,“空氣熱得令人眩暈,水面上浮起椰子油和檀木、肉桂和薑黃的氣味兒”。一幅東方熱帶的自然與文化圖景在伊莉莎白的眼中與心中形成,這其中有她本人新鮮的初次經驗,更多的是西方白人在文化認知上的刻板印象。
吳波金
緬甸地方治安官吳波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渣,是“一隻披著人皮的鱷魚,他其有鱷魚的奸詐、殘忍和獸慾”。然而他深知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歐洲人反被他利用,使自己從一個無名小卒爬到了地力一治安官的位置。
當他還是個小孩,看到雄壯威武的英軍進駐曼德初時,他就知曉要依附強大的英國人才能有出頭之日。通過敲詐、賄賂,在二十歲時他終於謀到了辦事員的職位。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總是等待機會往上爬。有一次,當政府準備挑選一此辦事員擔任低級官員時,他的同夥因為他的指控而被捕入獄,而他自己卻因此被提拔為鎮區助理幹事。從那以後,他就開始平步青雲,五十六歲的他現在已經是地力一治安官,而且有可能還會受到提拔,同英國人平起平坐甚至凌駕於他們之上。作為地方治安官,吳波金收受賄賂、私自徵稅、瓜分贓款,這此事情人盡皆知除了他的上司,因為他了解歐洲人的心理,英國官員是絕不會相信任何對屬下不利的話的。同時他深諳斗心斗角之道,從而使自己的地位愈加穩固。
維拉斯瓦米
維拉斯瓦米醫生是一個忠實的親英派,白人優秀以及歐洲中心的意識根深蒂固,堅定不移地對英國充滿熱情,相信英國是一個高度文明、司法公正的優等民族,而印度是一個低劣、墮落的民族。這就是英國殖民政策的結果—他已經被殖民化了,在意識形態上被同化了。誰要是說歐洲人的壞話,他馬上就翻臉。每次弗洛里與醫生碰面,兩人就會展開一場政治性質的辯論。弗洛里是堅決反英,而醫生卻狂熱地忠於英國。“維拉斯瓦米醫生對英國充滿熱情、推崇之至,雖然經歷過英國人無數次的冷落怠慢,可這份情懷依舊不改。他無比誠懇地相信,作為一個印度人,他屬於低劣而墮落的種族。當弗洛里指出大英帝國是以偷盜為目的的時候,醫生馬上辯解說,就算沒有英國人在這,緬甸也會被日本占領,樹林到時就會被日本人毀了。而在英國人的手裡,林子越來越好。同時,大英帝國也給他們帶來了法律和秩序,帶來了和平與進步:修建鐵路、灌溉沙漠、戰勝饑荒、創建學校、建立醫院、同瘟疫、霍亂、麻風、天花、性病作鬥爭。當歐洲人俱樂部遭到緬甸人的圍攻時,醫生冒著生命危險企圖阻止暴動的人們,解救歐洲人。
當他被吳波金整倒後,被調到曼德初總醫院,他始終相信歐洲人是優秀的種族,“不肯相信一個自人會是傻瓜,幾乎每天晚上都試圖讓他參與進自己所謂的‘文明交談’中來”。
瑪拉美
弗洛里的緬甸情人瑪拉美不僅是一個低賤、淫蕩、貪錢的女人,而且是帶有邪惡力量的女人,敢於對白人殖民者進行報復。她是弗洛里無法擺脫的噩夢,是導致他自殺的直接原因。
弗洛里為了伊莉莎白而把瑪拉美趕出家門,他內心覺得非常羞愧、內疚。當瑪拉美大吵大鬧乞求弗洛里不要趕她走時,弗洛里卻顯得很無助,不敢正視她。“在她面前,他幾乎有此畏縮”。他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用錢來打發她。高高在上的白人老爺居然會對低賤的緬甸女人毫無辦法,甚至心甘情願給錢,任她敲詐。瑪拉美像個瘋子似的向弗洛里要錢,威脅著他。“快點兒!現在先給五十盧比,剩下的明天給!否則我就大聲喊了,讓全集市都能聽得見!”弗洛里雖然很生氣,可是他沒辦法,只能乖乖給錢。於是他把身上僅有的一十五盧比給了她。可是,瑪拉美不肯善罷甘休,一路跟在他後面,大聲嚷著“把錢給我!把錢給我”。面對瑪拉美的強硬,弗洛里屈服了。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因為與馬拉美的關係敗露,弗洛里難以承受被藐視的屈辱,開槍自殺。伊莉莎白的出現讓他對未來的希望死而復生,但這一希望最終落空了。從表面上看,他的死是因為與伊麗莎自結合的幻想破滅,無法收拾殘局。然而,從更深刻的層面來看,弗洛里的死也是文化的必然,他自己本身“就是專制統治的產物,是個自人老爺,被一套牢不可破的禁忌縛住了手腳,捆得比和尚或者野人還要緊”,卻試圖掙脫這種束縛,以英國人和殖民者的身份嘗試去接納東方文化。雖然他是書中唯一一個深刻領悟到帝國幻象的人物,但在質疑批判殖民專制的同時卻只能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專制齒輪上的一顆嵌齒”,無力去為了幫助維拉斯瓦米醫生而對抗整個白人老爺的傳統,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建構一個心理歸屬的世界。
弗洛里最顯著的生理特徵是他臉上的胎記,小說中這道胎記更具有文化上的深刻象徵意義。“他臉上那道難看的胎記,會隨著他的情感需要而變得明顯或黯淡,這實際上是該隱的印記:它顯示出他的身份,注定了他無法逃脫的命運。”情節發展到最高潮時,得知結婚無望的弗洛里表情僵硬、面無血色,那塊藍漆似的胎記在他臉上異常扎眼。他死後,臉上的這塊胎記才慢慢褪色,成為一塊淡淡的灰斑。他試圖藉助於和伊莉莎白的結合來建構情感與文化的“另一個世界”,這一理想化為泡影,並且因為與馬拉美的關係在道德上受到西方同胞的指責與蔑視。臉上的胎記不但是他身上的生理印記,也是英國殖民文化在他心理上留下的印記,除非死去,否則就不能擺脫。弗洛里的死表明了重構文化身份的不現實,以一顆嵌齒的身份和地位去對抗整架龐大的帝國機器無疑是不可能的。在他死後,伊麗莎自很快嫁給了副專員麥克格雷格先生,實現了在當地成為一位白人太太的夢想。行筆至此,奧威爾深刻地表現了弗洛里在文化身份上的悲劇性。
在殖民文學的文本中,總是存在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對立或曰“自我”與“他者”的對立。因此,在這此文本中,被殖民者總是被刻畫成低下的“他者”,凸出殖民者高大的英雄形象。從18世紀開始,英國作家就秉承著這一傳統,使得帝國神話在這此文本中得到延續。雖然奧威爾作為一個英國人,無法擺脫這一思維定勢,但是作為一個有道德良心的知識分子,在緬甸擔任帝國警察的這段經歷使他看到了帝國神話的荒謬、衰敗。在《緬甸歲月》這部小說中,奧威爾通過塑造三個“他者”的形象來思考自身的文明,揭露殖民統治的罪惡,對殖民統治進行無情的批判。吳波金是個人盡皆知的惡棍,但是由於他懂得歐洲人的心理,歐洲人的思維方式反被他利用來贏得聲譽、升遷,最後還設計害死了弗洛里。低賤的瑪拉美卻擁有毀滅歐洲人的力量,是她導致了弗洛里的死亡。維拉斯瓦米醫生深受殖民政策的毒害,歐洲中心意識根深蒂固。奧威爾突破傳統的敘述策略,從“他者”的角度來觀察帝國文明,表現出帝國體制的衰敗以及對殖民統治的批判。
藝術特色
《緬甸歲月》的情節發生在緬甸北部一座叫做凱奧克他達的城鎮,這座小城鎮在地理上雖然遠離大英帝國,文化政治上卻牢牢掌控在殖民者手裡。這裡地處熱帶,有著迥異於英國本土的自然景觀,到處是菩提樹、素馨花,大象、水牛、豹子生活在叢林之中,但即便在這種典型的本土自然景觀中,仍然存在揮之不去的帝國氣息。
小說中不止一次地描寫了生長在緬甸的英國植物。主人公弗洛里看到:“路的兩邊有成片的英國花卉—草夾竹桃、飛燕草、蜀葵、矮牽牛,這些花尚未被陽光曬死,仍舊繽紛悠意地綻放著。”這些典型的“英國花卉”與當地的鳳凰木、素馨花、九重葛、羅望子共同沐浴在在熱帶陽光下,爭奪著養分。地處歐洲西部的英國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在當地適合生長的植物在受熱帶季風氣候掌控的緬甸未必能經受炎熱天氣的考驗。有的英國花卉經受不住熱帶的陽光很容易被曬死,但園丁仍舊不斷地把被暴曬枯萎的植物挖出來,繼續種植更多的雞冠花、百日菊等植物。從文化地理學的觀點來看,“控制景觀是一種物質性行動也是一種象徵性行為”。在殖民地大量種植英國花卉,不僅是出於美化環境的需要,也是對文化環境的塑造,體現了在殖民地建構宗主國文化與政治權力的意圖。更進一步而言,“空間與權力概念相互聯繫。無論是將其作為話語形式、現實的再現,還是實存的現實來審視,風景和領土都浸透於權力與知識關係之中。”從小說的這一細節可以看出,當地英國殖民者按照英國本土的趣味與審美觀念在不斷塑造一種英國式的文化景觀。種植英國植物這一行為的背後實則展現了帝國的空間權力,彰顯著殖民者對於殖民地在地理以及文化上的掌控權。
作品評價
這是一部上乘的小說,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奧威爾令他筆下的人物及背景鮮活生動。他很了解自己寫的東西。
——《紐約時報》
一個完整統一、情節緊湊的故事,展現出一個邊遠的亞洲駐地的生活場景。
——《芝加哥評論》
《緬甸歲月》被認為是對殖民主義罪行最具顛覆性的控訴。
——美國作家克里夫頓·費迪曼
出版信息
出版年 | 出版社 | 翻譯者 |
---|
2007-8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李鋒 |
2015-1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王如月 |
2016-1-1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
作者簡介
喬治·歐威爾(1903—1950),英國作家。曾擔任駐緬英國皇家警察,為支持共和政府而參加西班牙內戰,在二戰期間參與地方志願軍,並為
英國廣播公司撰寫文章。他著有大量小說和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動物農莊》、《
一九八四》、《
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