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撣邦第三特區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實為克欽邦第一特區,即原緬共人民軍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國人有時會誤稱為緬甸撣邦第三特區或緬甸克欽邦第三特區,其實這是國人看到有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是俗稱)、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四特區後的誤解,正確名稱應該是克欽邦第一特區,首府板瓦。撣邦另有第三特區,俗稱“山地特區”,多為撣族,不在中緬邊界;撣邦還有第五、第六、第七特區。克欽邦共有第一、第二等個特區,無第三特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甸撣邦第三特區
  • 實際:克欽邦第一特區
  • 原來:緬共人民軍101軍區
  • 又名:緬甸克欽邦第三特區
發展歷史,板瓦口岸,正確名稱,特區歷史,

發展歷史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
緬甸克欽族也自稱為“景頗人”,與中國雲南境內景頗人同族,克欽族教育之發達與它落後的經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早年西方傳教士來到克欽族山區,為他們創造了景頗文字,興醫院,辦學校,建教堂,如今緬甸克欽族領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著在歐美留學的經歷。
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現控制區約6000平方公里,目前是原緬共四個特區中最為富裕的。緬甸這個貧窮國度最為珍貴的兩項寶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這兩項寶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頗人武裝的轄地。碧綠的翡翠寶玉和金紅的百年柚木,自古以來在中國都屬於珍貴之物,於是在對中國頗為友好的克欽邦第一特區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險敢作敢為的福建客商都蜂擁到了緬甸開礦和伐木。
特區成立之初為解決財政等問題,便同意中國人進入這一地區進行伐木。在整個九十年代木材行業不僅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等,還帶動了以此接壤的中國邊境多個縣市的經濟發展,大量優質木材進入中國內地,甚至遠銷歐美等地。九十年代後期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又陸續發現大量礦藏,其礦儲量大、品位高、品種多,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鉬礦、鐵礦、鉛鋅礦、金礦等。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礦,可能僅占未發現礦藏的一小部分。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雲南省怒江州政府與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在極少有人知道的情況下將居住在怒江州偏遠地區,生活極度困難的數千名栗粟族陸續遷往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各地,此事雙方國家政府均無從知曉。由於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原本就有栗粟族居住,他們的到來並沒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這些栗粟族都已獲得緬甸國籍。而且他們都已溶入當地社會,全部都能夠解決溫飽,擁有自己的土地、房子。他們學習當地的語言,將子女送進學校,學習緬文。有些能力強的人通過經商等蓋起較好的房子,更有極少數發財後已搬入密支那、曼得勒等地。
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則孔·丁英是特區政府高層官員中唯一一位讀過大學的人,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的管理下此地極少有人種植毒品、販賣毒品。並修通了多條公路,建立學校、醫院、種植樹木等,並和緬甸國家政府建立良好的關係。然而他也依靠自己的權利成為緬甸地方政府大佬中較為有權、有錢的一個,他有一輛防彈美產悍馬車,價值一百多萬人民幣,數十名警衛,並建立“一個人的政府”。有時他不在板瓦的時候,政府部門出現情況總是找不到他,久而久之終於出現了一次危機。 2005年9月中旬的一天,以原副司令澤龍、原參謀長、幾位部長等趁則孔·丁英在仰光開會的時機,發動兵變。率先與在大田壩地區(緬控下片馬)的另一副司令俄佬部發生交火,多名官兵死傷。而後中國邊境立時封關,在克欽邦第一特區境內的近萬名中國人幾乎一夜之間全都逃回國內。幾天后板瓦又發生小規模交火,一名士兵死傷。中國邊境部隊全副武裝堅守中國邊境口岸與山地,並在邊境站中國境內劃了一個避難所,板瓦的緬甸居民幾乎全部逃到那裡。英國CNN記者在板瓦,每天都向世界各地報告當地情況。當時則孔·丁英在曼得勒(瓦城)通過電話指揮鋼盔營(第一營)準備決戰,後來因雙方都不想把事態擴大,決定在密支那談判。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則孔·丁英戲劇性的重新獲得了板瓦的兵權,而澤龍等人剛到密支那,沒等談判就失敗了。一個月內他們又聯繫了克欽獨立軍試圖奪取戰略要地甘拜地,小規模摩擦後也就離開了。兵變未遂後的澤龍現住密支那受緬甸政府保護已成為一名普通百姓,原第二副司令俄佬升為第一副司令。參與兵變的多名高官降為平民,許多孔·丁英的親信則成為高官,前後不過一個多月。

板瓦口岸

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一直封關,除以前有過出境證的人外,一般人都不得進出。人數現已大不如前,經濟更顯落後。2006年10月克欽邦第一特區成立禁毒會,接收來自中國禁毒部門的近百噸大米援助,隨後還與中國地區政府、公司簽定農業合作等。2007年1月,中國封關更嚴,並不再允許中國從緬甸境內進口木材等,原來的伐木工人全部撤回。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對於砍伐木材原本就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木材行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等,另一方面砍伐木材破壞千百年來的原始生態環境,有損自身形象。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原計畫於2007年開始修建由板瓦至甘拜地的公路,然而失去了木材稅收的他們,只能暫時擱置與此相同的許多計畫。面對諸多問題,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將何去何從?板瓦距離雲南省騰衝縣城80KM,現有常住人口3000-5000人。城區有三座教堂,一座為傳統浪族基督教堂,一座為天主教堂,還有一座為緬甸基督教堂(該教堂人數較多,有較好組織管理,無種族區別,現有一座禮堂,正在新建一座西式教堂)。每個星期天,他們大多都會去教堂做禮拜。距離板瓦不遠的山坡上建有一座寺廟,寺廟旁邊有一個用於民族服飾展覽的房子。房子前面有一頭“太平聖象”,象高3-4米,重6噸,為整個東南亞最大一頭整木全雕大象。寺廟上去一百多米正在建設一座佛塔群,主佛塔仿緬甸仰光大金塔而建,高三十多米,遠遠看去金碧輝煌。佛塔群現已完工95%,預計2007年上半年便可全部建成,總投資約1000萬-1500萬人民幣,全部由政府出錢,其象徵意義可見一般。板瓦的緬甸人幾乎都能說至少三種以上語言,基本上人人都能說上一點漢語(騰衝方言),緬文為官方文字。生活物資90%來自中國。人們能使用中國移動或中國聯通的手機信號,有中國和緬甸兩國的座機電話。能連中國電信ADSL網路,有網咖,有列印店(該列印店位於板瓦中心點,能進行中緬文業務,並能為手機、MP3等下載緬文、景頗文歌曲等)。有幾座標準酒店,仔細尋找還能找到緬式小飯館等。有一個小型水電站供應電力,然而由於沒有合格技術人員管理,經常缺電。在板瓦年輕人喜歡聽的歌曲有緬文、景頗文、中文等歌曲。緬甸的電影卻沒什麼意思,水平恐怕讓一般的中國人都無法接受。板瓦的緬甸教堂不定期會舉行各種演出晚會,這裡的民族能歌善舞,只要給他們一把吉它,都能來上幾首。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多喜歡喝咖啡,這裡的小型咖啡店僅有便宜的速溶咖啡,搭配上幾個不生不熟的雞蛋等。這裡每年都會有政府組織舉行運動會,足球最受歡迎。最近幾年,在距離板瓦十幾公里的地方經緬甸仰光政府與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批准建立板瓦旅遊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原是一片不毛之地,雨季牛馬不能經過。該開發區有來自中國的許多老闆出錢而建,擁有自治管理開發權,他們在此地蓋房子、修公路、建立自來水廠、自建電站,下設土地建設局、工商稅務局、警察治安局等。吸引其它人員投資建設賓館、酒店、超市、藥店、服裝店等等。現已初見規模,仿佛異地他鄉的“中國城”,為何開發區會吸引這些人?恐怕每個人都想問,原因就在於他們有一個支柱產業,這個產業在中國也同樣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那就是博彩業。博彩業在緬甸前些年發展迅速,後因中國政府的大力打壓而失去生氣,現已大不如前。

正確名稱

國人有時會誤稱為緬甸撣邦第三特區或緬甸克欽邦第三特區,其實這是國人看到有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是俗稱)、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四特區後的誤解,正確名稱應該是克欽邦第一特區,首府板瓦。撣邦另有第三特區,俗稱“山地特區”,多為撣族,不在中緬邊界;撣邦還有第五、第六、第七特區。克欽邦共有第一、第二等兩個特區,無第三特區。

特區歷史

原緬共人民軍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這個軍區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旅級單位,下轄3個營和一個教導大隊,有正規兵力600人,總部設在中國騰衝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與副司令澤龍,原來均是克欽獨立軍的連長。1969年先後率部投奔緬共。1989年丁英等權衡再三,看到緬共大勢已去,正式向外宣布與緬共決裂。101軍區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定,緬甸政府同意其建立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簡稱NDAK成立了。擁有自治權,原有軍隊改名為“克欽新民主軍”,丁英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澤龍副之。1994年停火協定達成後,克欽獨立軍總部從Pajau搬遷到拉咱(Laiza),位於盈江縣那邦鎮拉雜河田房對面。
2009年11月,克欽新民主軍改編為緬甸政府控制下的邊防部隊。部隊編制三個營,分別是邊防1001營、邊防1002營、邊防1003營。人員編制,每營308人,原新民主軍一半以上軍官留任,且每營混編緬軍官30人以上。
2011年6月9日,克欽獨立軍再度與緬甸政府軍開戰,並於14日拒絕政府軍停火要求,持續在靠近中國邊境激戰。
2012年4月27日,克欽獨立軍1旅、5旅集中2000名士兵,在原克欽新民主軍(NDAK)一部分不願意接受整編的克欽人士的配合下,裡應外合,向丁英的總部板瓦(邦瓦、班瓦)發動突襲。有一部分接受整編的克欽邊防部隊抵抗克欽獨立軍的進攻。
克欽獨立軍原希望克欽人不打克欽人,準備找丁英談判,調解民族間的衝突,但當時找不到丁英。在相持時,300多名緬甸政府軍在直升飛機配合下前來板瓦解圍。於是,克欽獨立軍就把圍攻板瓦的力量,放到與緬軍增援部隊決戰中。
2012年4月28日,克欽獨立軍特戰隊突襲密支那,在密支那市區與緬軍激烈交火。4月29日,緬甸政府軍出動空降兵,空降甘拜地以支援丁英舊部。5月1日,克欽獨立軍基本攻占板瓦,丁英舊部五百多人投降接受收編,三名軍事長官全部被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