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旗
說明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21日頒布的法令,緬甸正式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國歌保持不變。緬甸的新國旗為黃綠紅三色,中有白色五角星。
含義解說
綠色代表和平、安寧、草木茂盛、青蔥翠綠的環境,黃色描繪出團結,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
白星反映出堅強聯邦永恆不墜的意義。
制定過程
2006年11月10日的一次憲法會議上提出新國旗方案,新國旗由等寬的綠、黃、紅三色橫條帶和左上角一顆白星組成。2007年9月又提出另一個方案,該方案中白星放在旗面中央並被放大,色條排列也變為黃、綠、紅。
2007年9月提議的新國旗包含在2008年緬甸憲法中,並在2008年緬甸憲法公投中獲得承認。政府官員被要求在當地時間2010年10月21日下午3點前降下舊國旗,還傳出要求保證焚毀所有舊國旗的命令。直到國旗更換後不久,國家媒體才宣布採用新國旗。
性質
陸上:民用旗、政府旗、軍旗
海上:民用旗、政府旗
首次亮相
廣州第16屆
亞運會開幕式上,緬甸新國旗進行首次國際亮相,CCTV主持人
白岩松對此進行特別解說。
象徵意義
綠色代表和平、安寧、草木茂盛、青蔥翠綠的環境,黃色描繪出團結,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
舊國旗
概述
其舊國旗為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人民的英勇和果敢;白色象徵人民純潔的天性和美德;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稻穗 象徵農業國;十四個齒的齒輪象徵新興的工業;十四顆小星則象徵聯邦的十四個省、邦的統一和團結。齒輪和稻穗同國旗含義一樣。五角星象徵獨立;齒輪正中的地圖表明國家疆域;兩側的雲紋狀裝飾帶象徵幸福極樂的天國;兩側各一頭佛教吉祥物聖獅象徵保衛國家的堅強力量;底部飾帶上是緬文國名。國旗很類似於中華民國的國旗,可能和二戰時期國軍在緬作戰有關係。(齒輪、稻穗和五角星有明顯的共產主義國家色彩,緬甸此舉意在向北京示好和表明立場)(另一說:
英國殖民地區域通用的船旗均為“紅底,左上角的小方框裡為地區象徵。”的格式。緬甸長期為英國殖民地,旗幟設計可能受到了這一影響。而與民國旗幟並無關係。) 附註:此旗為緬甸1948年建國以來的第二版本,於1974年更改憲法時通過。
最早國旗
緬甸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國旗,是在
貢榜王朝(1700年-1885年)時期,當時的王朝使用一面繪有孔雀的旗幟。
英屬緬甸時期(1824年-1943年),緬甸是英屬印度的其中一個邦,1939年以前使用大英帝國國旗。脫離英屬印度後,採用了英國殖民地通行樣式的旗幟。
日本於1942年入侵緬甸之後,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緬甸國”,於同年8月1日宣告成立。由
巴莫出任總統一職;
昂山出任國防部長一職。其國旗旗地為黃綠紅三色橫條,中間的圖案是英國殖民時期緬甸的象徵——綠孔雀。這面旗幟與2010年以後緬甸使用的國旗有相似之處。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的殖民統治,緬甸聯邦誕生。採用了新國旗,一直到1974年奈溫頒布新憲法,此旗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