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釋給藥小間隙套管系統促進神經損傷修復療效的研究

《緩釋給藥小間隙套管系統促進神經損傷修復療效的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姜保國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緩釋給藥小間隙套管系統促進神經損傷修復療效的研究
  • 項目負責人:姜保國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周圍神經損傷是臨床常見創傷,許多病例致傷後終生殘疾。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是損傷的神經是否得到良好的再生,而縫接技術是神經再生的最重要基礎。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利用周圍神經選擇性再生的特性,提出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用以替代沿用近百年的神經外膜縫合方法。小間隙套管在動物實驗及臨床多中心研究中獲得良好的效果,並已申請專利。本研究旨在將損傷神經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與藥物緩釋技術相結合,在小間隙套接縫合修復周圍神經時,通過套接局部較長時間的緩慢釋放藥物(2-4周),促神經再生並提高周圍神經修復效果。研究內容包括促神經再生緩釋給藥套管系統的製備研究、體外效應與作用機制研究和修復周圍神經動物療效的研究等。該研究是面向臨床急需解決的重大治療問題,通過相關新型給藥系統研究和科學機制研究、建立新的治療方法和策略

結題摘要

近百年來,全世界在臨床上一直沿用的神經外膜縫合方法,由於無法使神經乾內數千條不同性質的纖維準確對接,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神經的修復效果。本實驗室利用周圍神經選擇性再生的特點,提出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用以替代沿近百年的神經外膜縫合方法。本研究通過構建適合周圍神經再生的長因子(NGF)緩釋微球,將其與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相結合修復周圍神經損傷,驗證其是否能夠促進周圍神經的再生。實驗方法:① 採用 W/O/W復乳溶劑揮發法製備 NGF 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緩釋微球, 測定其相關性能,並利用 PC12細胞驗證緩釋 NGF 的生物活性。② SD大鼠48隻,隨機分為4組,建立小間隙套接縫合模型。根據分組不同在神經兩斷端之間加入:生理鹽水、NGF溶液(20ng/ml)、空白微球生理鹽水懸液、NGF緩釋微球生理鹽水懸液(40ng/ml)。分別於術後3個月和1年時觀察動物實驗指標。實驗結果:① 成功製備出NGF -PLGA緩釋微球 ,微球粒徑為 8.1±5.7μm、載藥量0.0024% 、包封率 13.8 5%,突釋效應為 18.77% ,持續釋放時間約3周。第一周緩釋微球釋放了約包封量 50% 的藥物,到第二周末累計釋放了約60% 的藥物, 第三周末累計釋放了約 64% 的藥物 ,之後釋放曲線接近平台 。緩釋 NGF 可以誘導PC12細胞分化並長出突起,具有生物活性。② 術後3個月時,NGF 緩釋組再生神經纖維有髓神經纖維數量、 髓鞘厚度、軸突面積均明顯優於生理鹽水組、NGF 溶液組、空白微球組。術後1年時 NGF 緩釋組再生神經纖維有髓數量、髓鞘厚度、軸突面積仍優於其它三組。 與術後3個月比較,術後1年時各組再生神經纖維數量減少,成熟度(髓鞘厚和軸突面積)增加。 隨著時間延長,各組 SFI 值明顯好轉,NGF 緩釋組的結果優於其它三組。 但NGF 緩釋對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不明顯。 術後3個月和1年時, NGF 溶液組和空白微球分別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各項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實驗結論:① 以W/O/W復乳溶劑揮發法製備的NGF -PLGA 緩釋微球,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釋放功能。② NGF -PLGA緩釋微球可以促進小間隙套接縫合修復周圍神經損傷的再生和功能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