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肝理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五十七。具有扶土抑木,理脾止抽之功效。主治慢驚風。
基本介紹
- 名稱:緩肝理脾湯
- 出處:《醫宗金鑒》卷五十七
- 組成:廣桂枝、人參、白茯苓、白芍藥、白朮、陳皮、山藥、扁豆、甘草
- 功用:扶土抑木,理脾止抽
- 主治:慢驚風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廣桂枝、人參、白茯苓、白芍藥(炒)、白朮(土炒)、陳皮、山藥(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用法用量
煨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功用
扶土抑木,理脾止抽。
主治
慢驚風。慢驚風。
方義
方中以四君子湯加山藥健脾益氣;桂枝、煨姜、陳皮溫運脾陽;山藥、扁豆、大棗顧護脾胃之氣。方中儀門芍一味酸甘斂陰、柔肝養肝。諸藥合用,扶土而抑木、柔肝養肝。從而達到止搐、止驚、止瀉目的。
加減化裁
若抽搐較頻者,酌加天麻、僵蠶;若內寒明矽者,加附子、肉桂;若兼夜寐不安者,加生牡蠣、生龍骨。
重要文獻摘要
《幼科指南》:“緩肝理脾湯。桂枝、人參、茯苓、白芍、白朮、陳皮、山藥、扁豆、炙草,加煨姜、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