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中湯

緩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八。主治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

基本介紹

  • 名稱:緩中湯
  • 出處:《辨證錄》卷八
  • 組成:白芍、當歸、人參、甘草、熟地、山茱萸、麥冬、三七根、荊芥、炒黑姜炭
  • 主治: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三七根(末)三錢,荊芥(炒黑)一錢,炒黑姜炭五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主治

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

方義

此方氣血精同補之藥也。然補氣藥少於補精血之藥者,以失血之病,畢竟陰虧。吾重補其陰而少補其陽,則陽能生陰,陽不至於大亢,陰能制陽,陰不至太微,自然氣行於血之中以生血,即血固於氣之內以藏血也,寧尚有走失之患哉!況方中原有荊芥之引經,姜炭、三七根之止血,又用之無不鹹宜者乎!

附方

名稱:緩中湯
組成:熟地黃、當歸、人參、白朮、阿膠、芍藥、芎勞、甘草、桂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肉汁二盞,加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主治:肉淋,勞淋
出處:《雞峰普濟方》
名稱:緩中湯
組成:乾薑、檳榔、甘草、鱉甲、附子、芍藥、陳橘皮、厚朴、人參、枳殼、桂、半夏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主治:痃氣急痛,腹脹,胃脘痛,嘔逆不下食
出處:《聖濟總錄》
名稱:緩中湯
組成:黃耆、防風、地骨皮、甘草、紫蘇葉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
主治:風熱,三焦壅滯,口乾,咽喉不利,咳嗽
出處:《聖濟總錄》
名稱:緩中湯
組成:吳茱萸、乾薑、當歸、白芷、人參、甘草、麥門冬、半夏、芍藥、細辛、生地黃
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地黃汁,更上火合煎三兩沸,溫服一升,一日三次。若無當歸,以芎勞四兩代之
主治:婦人產後腹中拘急及虛滿少氣,產後諸虛不足
出處:《乾金翼方》
名稱:緩中湯
組成:芍藥、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枳殼、厚朴
用法:水煎服
主治:積氣,腹中拘急者
出處:《名家方選》

重要文獻摘要

《辨證錄》:“緩中湯,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三七根(末)三錢,荊芥(炒黑)一錢,姜炭(炒黑)五分。水煎服。一劑睡臥安,二劑煩渴止,十劑病減半,二十劑又減半,三十劑全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