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校留蹤

編校留蹤

試析“編輯特有的寫作” 長期以來,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編輯工作就是剪刀漿糊,勾勾劃劃,無甚高深。”編輯隊伍里也有人認為:“什麼‘為人作嫁’,‘甘當無名英雄’,那才是傻瓜哩。

基本介紹

  • 書名:編校留蹤
  • 作者孫培鏡 
  • 頁數:361頁
  •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07月
  • 開本:大32開
圖書信息,內容摘要,圖書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字數 290千
分類 教育 - 教育學 - 教育分支科學

內容摘要

編輯要搞出自己的作品,讓社會承認,那才是明智的實力政策。”在這種輿論面前,少數對本職工作馬虎敷衍,冷熱無常,卻熱衷於利用編輯崗位之便,極力經營個人作品的編輯,更加振振有詞,以為得計;而另一些長期埋頭編輯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卓有成效,但無力分心從事個人的寫作和翻譯活動的編輯,則感到委屈和不平。社會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往往對前一種編輯炎炎而厚,對後一種編輯涼涼而薄。影響所及,一些剛走上編輯工作崗位的青年,就迫不及待地去經營自己的作品,而忽視對編輯基本功的掌握;一些不算年輕的編輯,長期所職在此而所騖在彼,一直不能確立專業思想;在評定編輯職稱中,有人過分強調個人的作品,把個人作品的多寡,作為評定編輯業務職稱的重要的甚至必備的條件,而對編輯的文字加工、審稿報告等,則認為一律算不上寫作,比不上個人作品。在醞釀建立編輯工作責任制時,也有人單純著眼於掙得從事經營個人作品的時間,而不是著眼於精益求精地、超額地完成編輯計畫。這樣,就勢必影響整個編輯隊伍的穩定和提高,使本來就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編輯力量,有越來越不適應的潛在危機。
……

圖書簡介

《編校留蹤》前半部分是孫培鏡先生多年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彙編,對編輯學的概念、理論以及編輯人才培養等理論和實踐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後半部分為孫培鏡先生的一些詩文代表作。
收錄了作者的一部分詩作,孫老的詩可以說是工作和生活感悟的一種結晶,非關風月,不涉愛情,但卻瀰漫著濃濃的親情、友情,讀其詩,想見其誠樸的人品。這本書是孫老20多年來工作和詩作的結集,自然還不能說是一本系統的學術著作,但是他為編輯和校對人員打開了一扇門,使人們知道編校工作應該怎么做。要想再登堂奧,就看各人的努力了。

作者簡介

孫培鏡,1923年2月生,安徽省碭山縣人。中共黨員,編審。1952年起先後在華東青年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從事編輯、校對工作和編校教育、科研工作,曾任中國版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版協校對研究委員會顧問等職。在《中國出版》、《出版與發行》、《編輯學刊》和《出版科學》等權威性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編輯校對方面的學術論文,是我國現代圖書編輯學的拓荒者之一。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獲全國首屆“出版工作者老有所為‘伯樂獎’”;截至2002年底,蟬聯四次全國出版科研優秀論文獎。

目錄

試析“編輯特有的寫作”編海探礁——普及歷史文物知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圖書編輯學的幾個概念和理論問題
編輯工作中的一個“悖論”
關於圖書編輯系統的思考
編輯人員在職教育三題
建立圖書編輯學芻議
雜家、雜家型編輯和編輯雜學修養
我國漢文字校對傳統初探
泛論校對彌補編輯之不足
校對主體、校對功能和校對者的責任
死校活校源流得失考
校對的識、法、戒
編輯代替不了校對
出版管理機制的“七字準則”——以校對管理為例
校對是一門大學問
校對體制改革散論
“編校合一”曲與直
校對增值——一個值得重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校對如校仇滅錯如掃塵——從先輩論校讎中采煉傳統精華
校對審美問題初探
據異同以定是非:校對挑錯的一個基本套路
從先輩論校讎中看超越
從“校對獵異”談起——也論“校異同”與“校是非”
試論現代校對的五大功能
校對監檢——現代校對一個發育中的功能
“雙校”論百句韻言
關於現代校對“三性”的思考
現代校對人員角色定位之我見
從劉向校讎學中繼承什麼?
“編校合一”還是“編校合作”?
再論“雙校”
試論現代校對學體系的若干板塊
“耐心靜心適心”三境界——漢文字校讎的一個好傳統
三論“雙校”
磁碟原稿校對的兩個“結合”——“雙校結合”與“人一機結合”
漢文字校讎的源流與傳承
校對學板塊歌
“雙校論”小結韻言
心跡——愧大獎
附:闕道隆和詩
周振甫和詩
申非和詩
……
我教書編書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