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教授Thomas Kuhn曾在其1962年所著的《教育模式變革》一書中首次提到“模式變革”。Kuhn指出科學真理不是一直存在,但卻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思考問題的基本方式。而這種“模式變革”也許可以形象的比喻為能顛覆已有景象或揭開未知事物的一次火山爆發式的變革,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漸變。這次由數字科技和個性化教學引發的教育變革就代表著一次“模式變革”。
現在一般認為,學校的教育方式之前一直未有改變,直到19世紀中期正式的大眾教育模式才開始萌芽,而最早在19世紀晚期12年制教育才開始接觸大眾。這種教育模式的學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工廠式學校,學生按照年齡進行分組學習,以期達到同年齡層的每個同學都有同等的機會學習同樣的課程。這種模式在當時國家急需把年輕人培養成工廠工人的大環境下,相對其他模式運作得很不錯。
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的大部分時間,人們在教育上做的調整幾乎都是圍繞這種模式,而其本身基本保持完整、未做改變。
然而,在千禧年末這種模式開始有所動搖。人們開始意識到社會其他機制已經發生改變。而教育是最後一塊堡壘。終於,教育家們也開始意識到人們不再需要坐在一個教室里學習。從而,開始了在教學模式上的結構調整及教育模式上的革命性變革。
虛擬學校開始在美國本土出現,他們為學生提供可線上上完成的網上課程而無需坐在教室。1997年,佛羅里達州虛擬學校為77名學生敞開大門。如今,這所學校已經接收了超過40萬全日制或自考學生,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虛擬學校。根據12年制義務教育線上網路教育國際協會的統計,將近200萬學生曾通過當地所在學校錄入到線上課程當中學習。在2011到2013年的兩年間,線上課程全日制學生數量更是從20萬增加到31萬,整體達到了55%的增長。至此,從2000年開始計算,線上教育規模增長了12倍,教育的一些方面也跟著出現了現象級的增長。
但即使出現了這些明顯的增長,虛擬教育仍然觸發了教育學家之間的激烈爭論。一些人認為學習的唯一方式就應該是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而提出這一觀點的人似乎忘了即使坐在教室的學生也並不會百分百的專注在課程資料上。當老師和一兩個學生對話時,其他學生有可能正在做著夢、看著窗外或是更糟。因此,坐在教室並不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態度。
有關線上教育好處的討論經常被人們的自身利益所掩蓋。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認為線上教育環境對傳統的教師角色是一種威脅。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當然我們需要好的老師!但我相信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關注學生能學到什麼,正在學習什麼?以及學生怎樣能進入大學或者職場成為富有創造力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