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

緇,

字義:(1)黑色。(2)引申作染黑。(3)指黑色僧服。亦指僧侶或作僧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緇
  • 外文名:silks black
  • 拼音:zī
  • 出處:《說文
基本信息,字形結構,字義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民俗參考,音韻參考,

基本信息

『緇』
繁體字:緇
拼音:zī
注音:ㄗ
簡體部首:糹 部首筆畫:3 總筆畫:11
繁體部首:糸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4
五筆86&98:XVLG
倉頡:VMVVW
鄭碼:ZZKI
四角號碼:22163
UniCode:U+7F01
規範漢字編號:5040

字形結構

[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形聲;從糹、甾聲
[ 首尾分解查字 ]:糹甾(sizai)
[ 漢字部件構造 ]:糹巛田
[ 筆順編號 ]:55155525121
[ 筆順讀寫 ]:折折橫折折折豎折橫豎橫

字義解釋

①緇
<形>
形聲。從糸(mì),甾(zī)聲。糸,細絲,可以染上各種顏色。本義:帛黑色。 同本義 [silks black]
緇,帛黑色也。——《說文
緇衣之宜兮。——《詩·鄭風·緇衣》
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韓非子·說林下》
素衣雖成緇,不為京路塵。——陸游《自小雲頂上雲頂寺》
又如:緇布(黑色的布帛);緇衣(本為古代用黑色的布帛做的朝服,後藉以泛稱黑色衣服;僧尼所穿青黑色的衣服);緇林(僧人聚集之處。)。
②緇
<名>
僧侶 [monks and priests]
游食緇黃,往來寄宿。——《聊齋志異
又如:緇錫(僧人);緇子(和尚);緇林(僧界,僧眾);緇徒(僧侶)
黑色僧服。亦指僧侶或作僧侶 [robes of monks]
自此更姓改名削髮披緇,去了。——《儒林外史》
又如:緇服僧服);緇衲(僧衣。借指僧侶);緇錫(僧衣錫杖。僧人所用)
③緇
ㄗˉ
黑色:~衣。~帷。~素(a.黑和白;b.借指僧人和俗人,因僧尼穿黑衣,而白衣是平常人穿的衣服)。~黃(指和尚與道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糸字部】 緇;
【廣韻】側持切【集韻】莊持切,𠀤音菑。【說文】帛黑色。【博雅】緇謂之皁。【釋名】緇,滓也。泥緇黑色者曰滓,此色然也。【詩·鄭風】緇衣之宜兮。【傳】緇,黑色。【周禮·冬官考工記·锺氏】七入為緇。【注】緅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又【正韻】旨而切,音枝。義同。 又【集韻】側幾切,音𣐈。【韻會】壯仕切,音滓。【前漢·班固敘傳】涅而不緇。【注】師古曰:合韻音上聲。 又【集韻】側吏切,音胾義同。
頁944第25頁944第25

說文解字

帛黑色。從糸甾聲。側持切

說文解字注

(緇)帛黑色也。黑者、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考工記。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鄭注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從糸。聲。側持切。一部。按玉藻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注。純當為緇。古文緇字、或作糸旁才。又周禮媒氏純帛注。純實緇字也。古緇以才為聲。祭統王后蠶於北郊以供純服注。純以見繒色。論語今也純。鄭讀為緇。鄭意今之字、俗譌為純耳。然則許書當為篆。解雲古文緇。從糸、才聲。而缺者、豈從今書不從故書之例與。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火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音韻參考

[ 平水韻 ]:上平四支
[ 粵 語 ]:zi1
[ 閩南語 ]:chu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