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綿麥367來源於1275-1(綿麥37)/99-1522(川麥43)雜交組合的姊妹系。綿麥367於2010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0001,2011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11GB2FO00007),2013~2014年度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主導品種。
特徵特性
農藝特徵:春性,成熟期比對照川農16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葉中等寬窄,分櫱力強,生長勢旺。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粉質—半角質,均勻、飽滿。2009年、2010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穗數20.9萬穗、22.3萬穗,穗粒數42.4粒、43.5粒,千粒重均為44.9克。
抗性:綿麥367中感小麥赤霉病、小麥葉鏽病,小麥慢條鏽病,高抗小麥白粉病。
品質特性:2009年、2010年分別測定混合樣:籽粒容重738克/升、763克/升,硬度指數46.5、53.9,蛋白質含量11.25%、13.00%;麵粉濕麵筋含量18.2%、24.6%,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0.5%、57.6%,穩定時間1.2分鐘、3.3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95E.U、235E.U,延伸性126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積83.0平方厘米、60.5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度進行品比試驗,平均畝產598千克,比對照川麥107增產21.9%%;2007~2008年度參加國家長江上游組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的預備試驗,平均畝產433.3千克,比對照川麥107增產13.1%,居16個參試品系首位;2008~2009年度參加國家長江上游組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74.6千克,比對照川農16增產22.2%,差異極顯著,居A組第一位;2009~2010年度繼續參加國家長江上游組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83.5千克,比對照川農16增產5.7%,居A組第二位;2009~2010年度同時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等省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6.1千克,比對照品種平均畝產增產7.2%,居參試品種首位。2009~2010年度參加四川北部地區小麥新品種篩選試驗,中江、三台、綿陽、江油、梓潼﹑蒼溪等6個試點平均畝產530.77千克,比對照綿麥37增產15.58%,居第一位;2010~2011年度繼續試驗,6個試點平均畝產532.63千克,比對照綿麥37增產19.41%,居第一位。
適種區域
綿麥367經國家長江上游組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表明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四川、雲南、貴州、重慶的平壩、丘陵和山區均可栽培,也可在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襄樊地區、甘肅省徽成盆地川壩河谷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