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教師知行社

綿陽教師知行社

教師民間團隊。成立於2007年3月30日。首倡者為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進修校副校長謝雲。成員以涪城教師為主,以負責任、願上進、有激情、能時時聽從內心召喚者為要。

知行社成員堅信,作為致力於精神培孕、靈魂呼吸的事業,教育始終應有一種向上、向真、向善的召喚聲,不斷激發和引領自己,向著更新的一天、更新的目標,前進——兩年來,他們通過論壇、部落格、QQ群等網路平台,通過閱讀、反思、交流、寫作等方式,在教學現場、互動研討和自主生成中,更新專業理念,提升專業技能。知行社每年評選一位“年度人物”,每年編印一本“年度作品選”,並不斷擴大學習、交流和探討的範圍。

“我們走在一起,想要探究的,包括了知與行兩個方面,或者說,如何更好地求知,如何讓知更好地引領我們的行,如何讓行更好地驗證我們的知,最後,就是如何以知行一體,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這既是他們最初的理念,也是正在踐行的路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陽教師知行社
  • 社訓:求真向上,知行合一
  • 宣言:我們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
  • 成立於:2007年3月30日
組織目標,年度人物,年選封面,主要事件,

組織目標

●社訓 求真向上,知行合一
●宗旨 展示我們的生命成長和經驗,提升我們的教育素養和能力。
●宣言 我們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
我們不是哲人,但有自己的思考;
我們不能扭轉季節,但可以營造局部的春天;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也許還不優秀,但正走在通往優秀的路上。
●誓詞 每一個知行社的成員都將是革命者,相對於自己的每個昨天和今天;
每一個知行社的成員都將是經營者,相對於團隊和自己的精神發展;
每一個知行社的成員都將是創造者,相對於職業生涯和效力的事業。
■知行社社歌
《我在》
不管時光走得多快,我的心像道路默默等待
不管道路延伸多久,我始終堅信自己的愛
我在這裡為你守望,你是否明白
我等著你慢慢靠近,今夜你會不會來
無論春天何時萌動,我的心像花兒準備盛開
無論花兒綻放多久,我始終敞著溫暖的胸懷
我正向著你走去,你的心是平靜還是澎湃
我在這裡呼喚,今夜你在還是不在
情若在,愛就在,就像光影里的塵埃
情不在,愛也在,就像沉默著的大海
你若在,我就在,就像心跳時的節拍
你不在,我也在,就像西天邊的雲彩
我在,我還在,這世界就不會成為蒼茫的空白
我愛,我在愛,這世界就會為我們永遠地存在

年度人物

知行社2007年度人物:風來雲往
風來雲往,本名廖學軍,綿陽市成綿路國小教科室主任,語文教師。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1997年參加工作。
入選理由:
從《奔跑》開始,到《閃亮的日子》,伴隨著那大量清新、樸實而不乏詩意的文章,風來雲往這個名字,不僅被涪城研修網會員認可,也被廣大教師關注。她更以奔跑者的姿勢,以積極、主動、勤奮的工作狀態,以向上、向真、向善的精神意志,成為知行社的領跑者。她以自己的汗滴、心血和文字,記錄著自己的行動和思考,也見證著自己的成熟與成長。她勤謹地書寫著她個人的教育史,也真誠地坦露著她精神的成長史。
為此,特頒給她“知行社年度人物”這一光榮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08年度人物:霏霏小雨
霏霏小雨,本名孫健秀,綿陽市御營國小語文教師。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1997年參加工作。
入選理由:
從《邊走邊想》開始,霏霏小雨以一系列以問號為標題的教育隨筆進入我們的視野,而這些問號,大多緣自她對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追問和思考。教師的成長動力,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清醒感受和認知,源自對工作和事業的不斷反思。霏霏小雨以行動者和反思者的面目,宣告著自己的成長,以自己的行動和思考,書寫著她個人的教育史和精神成長史。
為此,特頒給她“知行社2008年度人物”這一光榮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09年度人物:冷月星辰
羅紅,出生於1970年9月,1989年中師畢業,1993年至今在石塘國小任語文教師。曾獲得“涪城區優秀教師”、“涪城區優秀班主任”,“市級語文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並形成了在實踐中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喜歡反思和追問自己經歷的教學事件,並寫下純屬於個人愛好的教育故事和教育隨筆。
入選理由:
當羅紅被激情的聲音喚醒,在教育路上重新出發時,已經30多歲,但她的激情和智慧,她對教育的更深入了解、更熾誠熱愛、更長久堅持,影響和感染了我們。她以冷月星辰為名,寫下的一篇篇教育隨筆,文字雖不老練,激情卻很豐沛。更為重要的是,如她所說,也如“知行社”章程所云,她一直在堅持不斷地閱讀、記錄、回顧、反思、審問、追索,伴隨這一系列自覺不自覺的讀、寫、思、行,在教育的征途上,或者說,在知與行的旅程中,冷月星辰最終成為了羅紅的思想體現者,精神象徵者。
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理想、激情和不懈的堅持。羅紅的成長,深切地體現著“求真向上、知行合一”的精神。為此,特授予她“知行社2009年度人物”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10年度人物:鐘錦鈺
鐘錦鈺,石塘國小美術教師,綿陽市骨幹教師。綿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綿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涪城區美術中心教研組成員。執教的美術課《雄奇的羌碉》獲四川省美術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組織策劃的課題《國小美術“裸課”教學與教師發展的研究》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曾代表綿陽市參加四川省教師演講比賽。繪畫作品多次獲國家、省、市各級獎勵。文學作品散見於各級各類報刊。已出版散文集《誰願意》、《青澀》。
入選理由:
作為美術教師,鐘錦鈺喜愛文學,並出過兩本散文集。從《誰願意》到《青澀》,她的散文始終讓人期待:感覺的纖敏和細膩,行文的通透和閃跳,文字的機趣和張力。這一切,使她的文字如同一枚枚橄欖,在微微的酸澀後面,有綿厚而悠長的美好。
尤為重要的是,當她以這樣的雙重身份和視角置身教育,關照和審視教育生活,平凡的校園人事,在她筆底閃泛出亮麗的光澤,日常的教育場景,在她的文字里,被賦予別樣的意蘊――她以其特有的發現和梳理,讓我們感覺到教育生活的美好,感覺到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美好,感覺到開心快樂地活著的美好。
教育是美好的事業,教育也是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和幸福的事業。鐘錦鈺用她的文字和行動,為我們作出了詩意的詮釋。為此,特授予她“知行社2010年度人物”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11年度人物:王蓉芳
王蓉芳,網名“竹影清夢”,江油永勝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研組長。綿陽市語文骨幹教師,江油市骨幹教師,江油市優秀班主任。從教19年,有15年班主任經歷,因而自信比較了解學生心理,也能較好地與他們交流溝通。熱愛生活,熱愛工作,善於在平常中自尋樂趣。因而QQ簽名里一直是:“面朝陽光,內心安詳”。業餘時間喜歡閱讀,喜歡文字。偶有文字在市、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
入選理由:
在越清醒越痛苦的時代,越有思想和追求的人,越容易感覺孤獨和迷茫,妥協和放棄。少數的堅持者,不得不在荊棘林中探尋,在荒蕪路上跋涉。王蓉芳老師即是這樣的堅持者,探尋者,跋涉者――作為農村中學教師,她所面對的,是農村孩子,留守家庭,她所承受的,是現實困境,質量壓力。
但她並未渾渾噩噩,更未隨波逐流。她始終面朝陽光,內心安祥;她不斷親近美好,懷揣夢想。對學生,她以善念和美德引導,以期許和夢想鼓勵;對課堂,她以創新和改變拓展,以人性和人文充實。她立足教育,堅持書寫,她心繫美好,堅持行走。她以從容豁達的情懷,詩意智慧的文字,書寫著教育人的堅信和堅持。
即使戴著鐐銬,也要堅持舞蹈。王蓉芳老師以她的情懷和文字,見證著美好教育的可能,以她的堅信和堅持,詮釋著知行一體的內涵。為此,特授予她“知行社2011年度人物”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12年度人物:譚桂珍
譚桂珍,網名“夢醒時分”,廣元利州區大石國小語文教師,“生命化教育優培計畫學員”。從教22年,有18年光陰在鄉村國小蹉跎。2008年調入大石國小後,在閱讀中覺醒,在教學中成長,開始自覺追求自身的職業幸福。加入知行社後,廣泛讀書,勤奮寫作,積極交流,建有“1+1”教育部落格,寫有《四十歲,剛發芽》等文字。她說,既然醒了,就要加倍珍惜光陰,將自己照亮,清醒明白地活著,願意在平淡中獲取剎那的亮光,在瑣碎中捕捉瞬間的甜蜜,在學習與實踐中慢慢成長。
入選理由:
雖然譚桂珍說她“四十歲,剛發芽”,但正如其網名“夢醒時分”所示,她畢竟清醒過來了,畢竟開始發芽了——她說,既然清醒了,就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既然發芽了,就要不斷生長,不斷向上。自加入知行社以來,她廣泛閱讀、勤於記錄、積極思考、大膽實踐。她以激情和智慧點亮教室,以質樸和深度,創造著詩意靈動的課堂。通過課堂變革,她影響著身邊的學生,讓他們擁有更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過閱讀寫作,她影響著身邊的教師,讓他們走上有愛心、有智慧、有幸福感的教育旅途。
為此,特授予她“知行社2012年度人物”稱號,以資鼓勵。
知行社2013年度人物:張芳軍
張芳軍,國小語文教師,現就職於綿陽市東辰二小。雖生於70年代末,卻有70年代初的臉、80年代末的心,正在朝著更年輕的方向生長。喜愛讀書,雜而亂,無廣度、無深度;樂於寫作,雖少,但多為率性之言。有多篇文章發表於《教師博覽》、《福建教育》等刊。
自1998年參加工作,先後在邊遠農村學校、城市公立學校任教。期間,兩度擔任學校勤雜工,以“可能的思維方式走著不可能的路線”。半年前調入現在學校,開始專心做正事——教語文、當班主任。2008年3月加入知行社,遇到重要的人,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以至現在對教育仍葆有最初的心。
入選理由:
從教十餘年來,張芳軍一直在與艱困的現實境遇對峙。徘徊,掙扎,糾結,卻始終未被擊倒。他不是反抗生活的英雄,但是抵擋生活的鬥士。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在艱難中對教育的“堅執”。他在困惑中閱讀,在思考中發現。他把教育視為生命的必然,把文字看成“光明所在”,並始終向著讀寫結合的方向。他始終保持著清醒和敏感,他的理念和行動,課堂和班級,因此而呈現出難得的明媚、溫潤、美好。
為此,特授予他“知行社2013年度人物”稱號,以資鼓勵。

年選封面

知行4年知行4年
知行5年知行5年
知行3年知行3年
知行1年知行1年
知行2年知行2年

主要事件

打破教師精神靈魂的隔膜,形成交流與對話的機制,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在追尋這種機制的道路上,由教師自發自願組成的教師專業成長、精神發展共同體,以其獨特的活力與魅力凝聚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師跟隨。本期,周刊將帶領讀者走進四川綿陽,一起感受這樣一個成立7年,擁有近200名成員的共同體——“知行社”,並由此開啟“民間教師共同體”的探訪之路。
一路“知行”向遠方
□ 本報記者 宋鴿
“這次你來,恰好與我們一起見證知行社‘小七’的誕生。”說這話的,是知行社這個“龐大”家庭的家長——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謝雲。他口中的“小七”,便是6月4日在綿陽市園藝國小成立的“園藝分社”。截至目前,知行社已跨市發展了7個分社,近200名成員。當記者問到具體成員數時,謝雲笑說,現在自己也不能確定。這樣一個看似“鬆散”的社團,卻每年都在誕生新的成員。有人勸謝雲,不要再“生”了,畢竟民間教師共同體運轉起來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可每次,謝雲都無奈地說:“每一個新分社的誕生,都是順其自然的孕育,瓜熟蒂落的‘分娩’,那種新生命的激情和力量,我是擋也擋不住啊。”
7年時間,7次孕育,對民間教師共同體來說,著實令人驚嘆。
“一紙徵召令”
有人說,教育是孤獨者的事業。這句話放在7年前的謝雲身上,比較合適。24歲從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謝雲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師崗位上,日子過得波瀾不驚。喜歡寫作的他,文學作品也在當地小有名氣。33歲時,謝雲調入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有人說,這下,他更有時間寫作了。但是隨後的經歷證明,文學似乎已經無法給他帶來更多的滿足感。
正在此時,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啟動,一場“轟轟烈烈”的國家級遠程網路研修在涪城區開展起來。
謝雲現在還記得,那是2006年8月4日下午3點,來自涪城區的200多名骨幹教師齊聚一堂,參加網路研修的開班典禮。對於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大家充滿極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認真參與。與其他學員一樣,謝雲在感慨網路學習的好處、方便之餘,也體會到教育是一個深奧和永恆的話題,永遠也探究不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研修班,他發現了涪城區教師積極向上的思考力和團結度。
在此之前,謝雲認為,教師雖然生活在群體中,但是教育工作的開展,教育生涯的演進,時常需要教師獨自面對。“當然,這會導致教師的心靈之門,在很多時候是向他人關閉的,既缺乏思想層面的互動,也缺乏精神層面的慰藉。”
而在此之後,謝雲發現,打破教師精神靈魂的隔膜,形成交流與對話的機制,是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作為致力於精神培孕、靈魂呼吸的事業——教育,無論什麼時候,都應當有一種積極的,向上、向真、向善的召喚聲,不斷激發和引領自己,向著更新的目標不斷前進。”這種發現讓謝雲欣喜不已,在他心裡,想要成立一個“共同體”的念頭揮之不去。但是具體的形式、名稱等,謝雲一直拿不定主意。
謝雲最先想到的,是邀約一些興趣相投的人,搞個讀書協會或沙龍之類的活動。但這個想法,似乎連自己都沒感覺。直到“知行”這個詞語突然跳出來,讓他如電擊一般,一下子就有了激情。“知與行,既是哲學文化命題,也是社會人生命題,更是教師教育命題。正如我一直堅持的觀點,教師應當既是行動者,也是思想者。這樣的教師,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這樣的教師,才是我願意與之為伍的。”決心已定,謝雲很快付諸行動。
2007年3月17日,謝雲在涪城區教育研修網站論壇上發布了一則“知行社成員徵召令”。起初,謝雲對知行社成員有自己的限定,不超過12人。有人說,這個數字有點宗教情結,仿佛耶穌的12門徒。謝雲坦言,確實有點,但是不敢效仿,只是希望大家能夠帶著一點朝聖教育的心靈前來,保持內心清淨。
“徵召令”發出後,謝雲其實“很忐忑”。在物質浮泛的時代,有多少人會對“知行”二字和它背後的東西感興趣?在被急功近利氣氛籠罩的教育界,有多少人會願意參加這樣一個無利可圖的純粹的民間團隊?“我們所能給予這個團隊的,只有激情和夢想的動力,只有交流和展現的機會,只有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只有提高和發展的平台。”在“徵召令”里,謝雲特別說道。
但報名的情況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大家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吃了一驚。原本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報名者居然有50人之多。就像那句詩所說的:“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大家的激情感染了謝雲,也讓他“被迫”改變了初衷。原本只想邀約12個人,但名額一再突破,規模擴大到21人,仍有一多半的人,不得不被關在門外。
2007年3月30日,知行社正式成立。謝雲略感欣慰,但心裡卻更加不安,肩上的責任和壓力也更大了。“大家的加入,是基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知行二字的追索,同時也是基於對我和這個團隊的期待和信任。我沒有理由讓大家失望。”
7年知行記
早在“徵召令”發出前,謝雲便對知行社的基本運行有了清晰的想法:集結一幫有職業使命感的志同道合者,通過論壇、部落格等平台,通過教育沙龍、對話訪談、經驗分享等方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聯繫和交流,在互動研討和自主生成中,影響和造就一批有思想、有個性的優秀教師。
平台、空間、機會、動力,這些承諾,要真正體現出來,不是字面上這么簡單。“好在大家踴躍、齊心。QQ群、部落格圈、論壇專欄、沙龍聚會……事情在一件件落實;閱讀、反思、寫作、交流、分享……我們在一點點進步。”謝雲說。
思考改變狀態,行動改變命運。成立之初,知行社確立的宗旨是“展示我們的生命成長和經驗,提升我們的教育素養和能力”。7年多來,他們所有的工作都緊緊圍繞著這個宗旨。
成綿路國小教師李丹還記得,知行社成立那天,21個骨幹成員坐在一起,討論團隊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及相關的期望和要求。“儘管希望大家以自願自發的形式參加,但是我們這批首創者還是激情滿溢地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活動綱領和制度規範。因為尋找最真實的自己,是我們當初形成的共識。”李丹說。儀式最後,知行社成員共看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看完後,大家深有感觸,便順勢組織了一次共寫觀影感受的筆會。
雖然線上、線下的交流活動很多,但是謝雲一直要堅持的,就是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盛大的周年慶典活動,而這一提議,得到了全社的支持和肯定。很快,知行社便迎來了第一次周年慶典。慶典活動選在周末,那時候,多線上上交流的知行社成員們,心裡既緊張又好奇。
談起當時的感受,張芳軍笑說,“當時我心裡還在想‘花蝴蝶滿天飛’該是一個怎樣的美女呢?卻不想一個帥哥直直站在了我的面前,好不讓人失望呦!”
為了調動氣氛,謝雲當時將成員分成A、B兩組進行PK式交流,這可忙壞了大家。“霏霏小雨”孫健秀在《知行社周年慶典軼事》中寫道:“分出AB兩組後,A組深情演唱《在路上》,就在社長即將拍板將其定為社歌時,B組使出渾身解數,搖搖擺擺地大唱《找朋友》,使社長頓有還童之感,大叫:只有先找到了朋友,才能一起在路上行走!”到最後,大家不得不“怪”社長謝雲太博愛,“不夠公正”。
隨著日益增長的成員人數,知行社的活動很多時候有了場地的限制,尤其“誕生”了各大分社後,活動也主要由分社領銜。但是,每年3月30日的年度慶典,一直雷打不動。
而近期,最讓知行社成員難忘的便是2013年12月31日舉辦的以“再不瘋狂就老了”為主題的跨年晚會。知行社成員和編外人員共200多人參加了這次歷時12個小時的聚會。有意思的是,全程堅持下來的人數,正好是知行社成立時的21個。在這樣一個值得總結與展望的日子裡,他們歌唱、舞蹈、吟誦,他們相互鼓勵、學習,甚至很多人激動得淚流滿面。正是這次聚會,《我在》這首被大家公認的“社歌”正式發布。
此次跨年聚會的地點,正是如今的“小七”誕生地——園藝國小。聚會之後,園藝分社的成立也被提上了日程。對此,作為“園藝分社”編外人員的園藝國小校長曾安寧,給予了知行社最大的支持。
當然,像曾安寧校長這樣的編外人員還有許多,知行社每一個分社的成立都離不開這些編外校長的支持,知行社7個分社中,5個是以學校為單位成立的,另有1個廣元利州區分社是以區教研室的名義成立的,他們正在影響和改變著當地的教育生態。
“1”人成長路
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回歸到它的起點——人。知行社也是如此,無論是活動也好,交流也罷,最終,它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行社每個人的參與。而這每一個人,對於龐大的知行社團隊來說,並不簡單。如何保持這種成長的激情?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這個團隊在7年內“高速”發展?或許我們只能通過知行社中個體成員的成長來說明。
從2007年到現在,知行社堅持每年編印一本“年度作品選”,從《正在上道》,到《在路上》、《風景無邊》……再到《一路知行》,7年7本年選,一百多萬字的篇幅里,無不流露著“知行”二字與教師職業的內在聯繫。
此外,知行社堅持每年評選一位“年度人物”。譚桂珍,便是其中之一。她來自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大石國小,雖人在區外,卻成為2012年知行社年度人物。這個榮譽,在知行社成員心中,不僅是每年慶典時的幾本書、一束鮮花、一個擁抱、一紙頒獎詞。它更代表了這群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教師們心中發展的方向,是大家公認的榜樣。譚桂珍的發展代表了很多教師的心路歷程,她常說自己蹉跎了幾十年歲月,到了40歲,才剛發芽。
謝雲笑說,她這一發芽,便一發而不可收了。僅2012年,譚桂珍就寫下了近200篇隨筆和反思。線下,跟隨知行社,譚桂珍參加了在北川縣舉辦的新教育開放周活動,參觀了綿陽園藝國小的“夢想書屋”,綿陽吳家國小的“愛的書庫”……更重要的是,譚桂珍還把“知行合一”落到了實地,在本校發起成立教師“北極星”讀書社;與同事一起組建學生的“春芽悅讀樂園”;在班上買童話光碟,講生命故事,分享詩詞,印發美文……“雖然自己做得微不足道,但我相信,我們對自身的任何一次‘微革命’,都可能造成身邊小世界的大改觀。”譚桂珍說。
相對於譚桂珍對知行社的“相見恨晚”,許多年輕人慶幸自己“來得正好”。但有一個人例外,他開始是有點“稀里糊塗”加入知行社的。他就是知行社年度人物張芳軍。2008年,在謝雲主持的教育論壇里,張芳軍實名發布了一個帖子,觀點雖然尖銳,思想雖然青澀,表達雖然生猛,但的確,讓人眼前一亮。“人年輕,有朝氣,心性高,很想做些事情。”是謝雲對張芳軍的評價。
張芳軍很快加入了知行社,並成為重要的一員。當年10月,謝雲爭取政策,帶了知行社幾個成員到南昌學習,其中就有張芳軍——他說,自己都沒料到,幸福會來得那么突然。畢竟,他剛到涪城區一年多時間啊。這樣的看重,對張芳軍的工作狀態有很大影響。用他後來的說法,他仿佛“又開始了一場熱戀”:“從教9年,從未有過如此澎湃的心。那段歲月,心始終和有思想、有追求的靈魂交流,愈顯明亮。”
在張芳軍身上,有過掙扎與痛苦。他因優秀脫穎而出,也因優秀而限於“行政的瑣事”之中,但是隨後,他發現,只有真正把教育當成自己生命的必然,才能從苦惱中獨辟一塊純淨之地。
在知行社裡,從“風來雲往”廖學軍、“霏霏小雨”孫健秀,再到“冷月星辰”羅紅、“格子yuyu”鐘錦鈺……雖然每個人的成長路徑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又都清晰地知曉,在教育生命的行走途中,始終要沿著“知行合一”的道路,走向遠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