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縣觀音橋區,海拔3685米的納勒山上。是聞名藏區的藏傳佛教聖地之一。因寺內主供觀音菩薩而得名。
吐基欽波(觀音廟):位於金川縣觀音橋鎮的納勒山上,因供奉四臂觀世音菩薩而聞名於世,寺廟隸屬於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白玉支法王嘎旺尼瑪仁波切的直屬管轄寺廟,在藏區有“第二拉薩”“第二普陀聖地”之稱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綽斯甲觀音廟
- 地理位置:金川縣觀音橋區的納勒山上
- 開放時間:1988年重新開放
- 性質:藏傳佛教聖地之一
- 主持:堪布嚴扎旦真
史記,主持,景觀,
史記
該寺名望極高,1988年重新開放以來,接待來自各地的朝聖者已達十餘萬人次。據說該寺主供之觀音菩薩和
布達拉宮裡供奉的觀音以及南海觀世音是三姐妹,故名氣極大。該寺重建於1979年,1980舉行的開光儀式,重建的寺院規模宏偉。
吐基欽波(觀音廟):位於金川縣觀音橋鎮的納勒山上,因供奉四臂觀世音菩薩而聞名於世,寺廟隸屬於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白玉支法王嘎旺尼瑪仁波切的直屬管轄寺廟,在藏區有“第二拉薩”“第二普陀聖地”之稱的美譽。
吐基欽波是藏地佛教聖地之一,每年不僅有數以萬計的安多、嘉絨信眾前往朝拜,還有來自青海、西藏、甘肅、寧夏以及國外的信眾前來朝聖。
吐基欽波有如此大的名氣是因為傳說廟內供奉的四壁觀音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據說早在幾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桑田,有位農夫春耕的時候,犁頭不小心撞上了一個“硬物”,“硬物”便發出了“啊咂咂”的聲音,然後四壁觀音從土地里鑽了出來,至今吐基欽波的四壁觀音的額部有被犁頭撞傷的痕跡,從此人們開始在這裡修建寺廟開始供奉四臂觀音。寺廟大約始建於公元七世紀,有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1961年失火被毀,1979年得到重建,主要建築有正殿、經堂等。寺廟殿堂為一樓一底兩層建築,正殿供奉的四壁觀音像(詳見圖一),其身全是用金、銀、珊瑚、翡翠等珠寶熔鑄而成,菩薩前面則是幾十盞酥油燈日夜長明不熄。主殿四則總計有一千尊約三十厘米高的四壁觀世音菩薩。此外殿內還供奉有佛祖釋迦摩尼佛及其他藏傳佛教常見菩薩的造像。此外據說此觀音是西藏布達拉宮及五台山之觀音菩薩本為同根三姐妹。
在絡繹不絕的信徒的捐助及供養下,活佛甲色班瑪方丈、寺管會主任堪布嚴扎旦真及已圓寂的堪布阿旺、喇嘛旦真平拉、喇嘛克周等寺院眾僧的努力下寺廟已建設成金碧輝煌。
主持
堪布嚴扎旦真,是第二普陀聖地綽斯甲見者解脫觀音寺(吐基欽波寺)的現任主持及寺管委會主任。
堪布於1973年3月13日,出生在聖地觀音寺觀音心海旁的村寨(現為金川縣觀音橋鎮五村),7歲便出家開始學習藏文,13歲受持沙彌戒,隨後跟隨觀音寺的大成就者嘎旺嘉措仁波切學習“大圓滿前行”約兩年左右。15歲時,依寺廟的傳統前往青海果洛白玉達唐寺,依止大活佛嘎旺尼瑪仁波切、堪布諾次、堪欽羅讓諾吾仁波切等上師。並在白玉達唐寺顯密學院學習6年。隨後應上師的授意前往四川甘孜色達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晉美彭措仁波切,並跟隨法王學習了約4年顯密。
在白玉達唐寺佛學院及五明佛學院先後學習10年顯密後,此時年輕的嚴扎旦真已對藏傳佛教的顯密有了較深的了解。同時,自己更是暗下決心,此生即便是身死也絕不違背一絲戒律,因為唯有此才能救渡萬千苦難中的有情眾生。在如此宏偉的發願下,26歲的嚴扎旦真回到白玉達唐寺,在大恩根本上師嘎旺尼瑪仁波切的攝授下受持受持藏傳佛教的最高戒律“格隆戒”(即:比丘戒)。與此同時也獲得了由大恩上師嘎旺尼瑪仁波切授予的“教授堪布”法位。獲得堪布法位後,年輕的嚴扎旦真原本想留在上師身邊繼續學習法脈。然而,大恩上師此時卻執意要求堪布回觀音寺教授年經的學佛弟子。回到觀音寺後堪布一邊教授講經,一邊開始著手維修破舊的寺廟及管理寺廟。從2000年至2012年一直擔任著寺管委會副主任。
擔任寺管委會副主任期間,堪布還前往了甘孜石渠法王班瑪澤旺仁波切處學習進修。還曾多次前往五明佛學院、甘孜白玉祖寺、達唐白玉寺等佛學院學習。還曾去過眾多佛教聖地閉關及朝聖。
2012年6月份,應白玉達唐寺大恩根本上師嘎旺尼瑪仁波切的授意及觀音寺眾僧眾、地方政府的強烈要求下擔任寺管委會主任一職。
筆者結語:對於現在金碧輝煌的第二普陀聖地綽斯甲見者解脫觀音寺(吐基欽波寺)來說,堪布嚴扎旦真的功勞可謂是厥功至偉,這一點是眾僧眾及菩薩上師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