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通信與工程套用系列:分散式信源編碼》是2011年9月1日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拉古蒂和蓋斯特帕。
基本介紹
- 書名:網路通信與工程套用系列:分散式信源編碼
- 頁數: 222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外文書名: Distributed Source Coding:Theory,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叢書名: 21世紀通信網路技術叢書
ISBN: 7121145243, 9787121145247
條形碼: 9787121145247
尺寸: 25.8 x 18.2 x 1.2 cm
重量: 422 g
內容簡介
德拉古蒂和蓋斯特帕所著的這本《分散式信源編碼——原理算法及套用》深入系統地闡述了分散式信源編碼的基本原理,介紹各種套用,反映國際上的最新進展與研究成果。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分散式信源編碼原理,介紹不同類型信源在分散式環境下的性能界限,從變換、量化、零誤差編碼角度討論分散式編碼與傳統編碼的不同之處,並專門針對稀疏信號的分散式壓縮進行研究探討;第二部分介紹分散式信源編碼的算法與套用,給出了實際的分散式編碼框架,並針對麥克風陣列、分散式視頻壓縮、多視點視頻壓縮、超光譜圖像壓縮以及生物安全等套用領域提供了基於分散式編碼原理的解決方案。
《分散式信源編碼——原理算法及套用》邏輯嚴謹、細緻全面、圖文並茂、生動詳細,既可以作為研究生的理論教材,也可作為工程師的參考手冊。
目錄
第一部分 原理
第1章 分散式信源編碼基礎/(2)
1.1 引言/(2)
1.2 集中式信源編碼/(2)
1.2.1 無損信源編碼/(2)
1.2.2 有損信源編碼/(3)
1.2.3 記憶信源的有損信源編碼/(4)
1.2.4 實際中的問題/(5)
1.3 分散式信源編碼/(6)
1.3.1 無損信源編碼/(6)
1.3.2 有損信源編碼/(7)
1.3.3 編碼器與解碼器互通信息/(9)
1.4 遠程信源編碼/(10)
1.4.1 集中式情況/(10)
1.4.2 分散式:CEO問題/(12)
1.5 聯合信源信道編碼/(14)
致謝/(16)
附錄A 定義註記/(16)
A.1 註記/(16)
A.1.1 集中式信源編碼/(17)
A.1.2 分散式信源編碼/(18)
A.1.3 遠程信源編碼/(18)
參考文獻/(19)
第2章 分散式變換編碼/(23)
2.1 引言/(23)
2.2 集中式變換編碼基礎/(23)
2.2.1 變換編碼概論/(23)
2.2.2 無損壓縮/(24)
2.2.3 量化器/(25)
2.2.4 比特分配/(26)
2.2.5 變換/(26)
2.2.6 線性估計/(28)
2.3 分散式KLT變換/(28)
2.3.1 問題描述和註記/(29)
2.3.2 二端信源/(30)
2.3.3 多端情況和分散式KLT算法/(33)
2.4 其他變換方法/(34)
2.4.1 含邊信息的分散式變換編碼/(34)
2.4.2 解碼端含邊信息的信源編碼的高速率分析/(34)
2.5 基於FRI信號的分散式壓縮的新方法/(35)
2.5.1 二維FRI信號的抽樣條件/(35)
2.5.2 實例:TBLP編碼/(36)
2.6 小結/(39)
參考文獻/(40)
第3章 分散式信源編碼的量化/(42)
3.1 引言/(42)
3.2 問題的形成/(44)
3.2.1 註記/(44)
3.2.2 網路分散式信源編碼/(44)
3.2.3 成本、失真和速率度量/(44)
3.2.4 最優量化和重建函式/(45)
3.2.5 示例:邊信息的量化/(46)
3.3 最佳量化器的設計/(46)
3.3.1 最最佳化條件/(46)
3.3.2 分散式情況下的Lloyd算法/(47)
3.4 實驗結果/(48)
3.5 高速率分散式量化/(50)
3.5.1 原始信源的高速率WZ量化/(50)
3.5.2 加噪信源的高速率WZ量化/(52)
3.5.3 高速率網路分散式量化/(54)
3.6 最新實驗結果/(57)
3.7 小結/(58)
參考文獻/(59)
第4章 零誤差分散式信源編碼/(62)
4.1 引言/(62)
4.2 圖論相關知識/(64)
4.2.1 VLZE編碼與圖論/(64)
4.2.2 基本定義和註記/(65)
4.2.3 圖熵/(66)
4.2.4 圖容量/(68)
4.3 補圖熵和VLZE編碼/(68)
4.4 網路擴展/(70)
4.4.1 擴展1:無邊信息的VLZE編碼/(70)
4.4.2 擴展2:含邊信息的VLZE編碼/(71)
4.5 VLZE編碼設計/(73)
4.5.1 最佳編碼設計的難度/(73)
4.5.2 限制碼長的編碼難度/(75)
4.5.3 指數時間複雜度的最優VLZE編碼設計算法/(76)
4.6 小結/(77)
參考文獻/(78)
第5章 稀疏信號的分散式編碼/(79)
5.1 引言/(79)
5.1.1 稀疏信號/(79)
5.1.2 壓縮採樣的信號恢復/(80)
5.2 分散式信源編碼的壓縮採樣/(81)
5.2.1 模型假設/(82)
5.2.2 分析/(83)
5.2.3 仿真結果/(86)
5.3 資訊理論相關問題/(87)
5.4 結論:壓縮採樣的發展/(88)
5.5 量化器性能和量化誤差/(89)
致謝/(89)
參考文獻/(90)
第二部分 算法及套用
第6章 Slepian-Wolf編碼器設計/(94)
6.1 引言/(94)
6.2 非對稱SW編碼/(94)
6.2.1 非對稱SW編碼原理/(95)
6.2.2 基於信道碼的SW編碼器設計/(97)
6.2.3 速率自適應/(99)
6.3 對稱式SW編碼/(101)
6.3.1 時分復用法/(102)
6.3.2 校驗位法/(102)
6.3.3 伴隨式法/(103)
6.3.4 信源分解/(105)
6.3.5 速率自適應/(106)
6.4 高級論題/(107)
6.4.1 基於信源編碼的實際編碼設計/(107)
6.4.2 非二進制信源的情況/(108)
6.4.3 M個信源的情況/(109)
6.5 小結/(109)
參考文獻/(109)
第7章 麥克風陣列的分散式壓縮/(112)
7.1 引言/(112)
7.2 聲場空時特性的演進/(112)
7.2.1 錄音場景/(113)
7.2.2 頻譜特性/(115)
7.2.3 空時採樣和重建/(116)
7.3 惠更斯模型/(119)
7.3.1 模型設定/(119)
7.3.2 編碼方案/(120)
7.3.3 率失真函式/(121)
7.4 雙耳助聽器結構/(125)
7.4.1 結構/(125)
7.4.2 編碼方法/(126)
7.4.3 率失真函式/(127)
7.5 小結/(130)
致謝/(130)
參考文獻/(131)
第8章 分散式視頻編碼:基本理論、編解碼原理及性能/(133)
8.1 引言/(133)
8.2 分散式視頻編碼的基礎/(134)
8.3 早期WZ視頻編碼構架/(136)
8.3.1 斯坦福WZ視頻編/解碼器/(136)
8.3.2 伯克利WZ視頻編碼/(138)
8.3.3 早期WZ視頻編解碼的對比/(139)
8.4 WZ幀視頻編解碼未來的發展/(140)
8.4.1 提升RD性能/(140)
8.4.2 移除反饋信道/(142)
8.4.3 提高抗差錯性能/(143)
8.4.4 提供可擴展性/(143)
8.5 DISCOVER Wyner-Ziv視頻編解碼/(144)
8.5.1 變換和量化/(146)
8.5.2 Slepian-Wolf編碼/(147)
8.5.3 邊信息生成/(148)
8.5.4 相關噪聲建模/(149)
8.5.5 重建/(149)
8.6 DISCOVER編解碼性能/(150)
8.6.1 性能評估環境/(150)
8.6.2 RD性能評估/(152)
8.6.3 複雜度/(162)
8.7 小結/(167)
致謝/(168)
參考文獻/(168)
第9章 基於分散式信源編碼原理的多視點視頻編碼/(171)
9.1 引言/(171)
9.2 跟蹤模型/(171)
9.2.1 剛性物體的圖像外觀模型/(172)
9.2.2 3D運動和光照的反向合成估計/(173)
9.3 分散式壓縮方案/(175)
9.3.1 特徵提取與編碼/(176)
9.3.2 幀的類型/(177)
9.3.3 邊信息的類型/(177)
9.4 實驗結果/(178)
9.5 結論/(183)
參考文獻/(183)
第10章 超光譜圖像分散式壓縮/(185)
10.1 引言/(185)
10.1.1 超光譜圖像壓縮:發展現狀/(186)
10.1.2 概述/(187)
10.2 超光譜圖像壓縮/(187)
10.2.1 數據特性/(187)
10.2.2 帶內冗餘和帶間相關性/(188)
10.2.3 已有的超光譜壓縮技術的限制/(189)
10.3 基於DSC的超光譜圖像壓縮/(189)
10.3.1 基於DSC的超光譜壓縮的潛在優勢/(190)
10.3.2 DSC用於超光譜圖像壓縮面臨的挑戰/(191)
10.4 實例設計/(191)
10.4.1 針對超光譜圖像無損壓縮的DSC技術/(192)
10.4.2 基於小波變換的超光譜圖像有損及無損SW編碼/(193)
10.4.3 使用集合理論的多光譜圖像分散式壓縮/(197)
10.5 小結/(197)
參考文獻/(197)
第11章 生物數據安全/(201)
11.1 引言/(201)
11.1.1 研究目的/(201)
11.1.2 結構與系統的安全性/(201)
11.1.3 本章內容安排/(202)
11.2 相關工作/(202)
11.3 基於Syndromes的生物安全技術概論/(204)
11.3.1 符號表示/(204)
11.3.2 註冊與認證/(204)
11.3.3 性能指標:安全性和魯棒性/(205)
11.3.4 安全性表示/(206)
11.3.5 基於Syndrome編碼的加密算法/(208)
11.4 虹膜系統/(209)
11.4.1 註冊和認證/(209)
11.4.2 實驗結果/(210)
11.5 指紋系統:建模方法/(211)
11.5.1 指紋的細節圖/(212)
11.5.2 指紋細節圖的建模和運動/(212)
11.5.3 安全性和魯棒性實驗評估/(214)
11.5.4 建模法的補充說明/(215)
11.6 指紋系統:基於變換的方法/(216)
11.6.1 特徵矢量的特性/(216)
11.6.2 特徵變換算法/(217)
11.6.3 安全性和魯棒性的實驗評估/(218)
11.7 小結/(220)
參考文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