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政治

網路政治

政治網路是網路信息技術給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國際關係等領域所帶來的新型政治現象、政治載體、政治格局和政治特點的總和。

一種新型的政治現象:網路民主(Cyberdemocracy) ,又稱“賽博民主”,也同時呈現在世界政治舞台。網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也對網路政治學的建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網路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規律的網路政治學(Cyberpolitics) 就應運而生,並為傳統的政治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範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政治
  • 外文名:Cyberdemocracy
  • 又稱:賽博民主
  • 對象:研究網路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規律
  • 影響領域:政治制度、政治過程等
  • 特點:直接性、平等性、滲透性、便捷性
詞條來源,觀察研究,詞條特點,直接性,平等性,滲透性,便捷性,跨界性,研究範疇,中國現狀,

詞條來源

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網路政治有關的一些概念開始出現,如網路政治、虛擬政治、網路民主、線上政治、信息政治、數字民主、電子民主等。
1998年,D.羅斯考夫在《網路政治:資訊時代變革中的原實力》一文中將網路政治與現實政治聯繫起來,認為資訊時代中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政治實力等原實力的三大支柱在資訊時代的變革中將重新分配並產生新的形式和特點,而這一切的變化均可歸結於信息技術的變革。
2003年,D.波利艾在其文章《網路政治的崛起:網際網路如何改變國際政治與外交》一文中認為,網路政治就是“一種力圖利用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來塑造政治、文化、價值觀和個人身份的外交形式”。
“網路政治”,顧名思義,不能沒有網際網路這個角色,雖然政治學起源於2000 多年前的歐洲,但催生並孕育計算機網路的美國卻在不到5 年的時間內使網路政治快速發展起來。美國的網民數、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率都穩居世界頭籌。就網路政治的研究而言,它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此同時,西方各國也都興起了網路政治的研究熱潮。
上文名詞中英對照
網路政治學
Cyberpolitics
虛擬政治學
Virtual Politics
網路政治
Politics on the Net
網路民主
Cyber Democracy
數字民主
Digital Democracy
電子民主
ElectronicDemocracy
D. 羅斯考夫
(DavidRothKopf)
D.波利艾
(DavidBollier)

觀察研究

網路政治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觀察,
一是網路虛擬政治本身;
網路政治
二是網路政治對現實政治主體及其他領域的作用與影響;
三是現實政治主體和其他領域對網路虛擬政治的反作用與影響。
網路政治主要依託於網際網路和微博等社交新媒體,網民數、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率、公民的信息素養和政治素養等都成為影響網路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網路政治的局部管理和全球治理更成為網路政治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網路政治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了信息及時公開、政務透明、直面問題,藉以推動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提高。
網路政治作為一種直接民主政治,也存在意見多變、訴求過激、眾說紛紜、缺乏深思的現象,需要與人民代表的審議等間接民主相結合,防止群體激化、個人極端主義、網路暴力的出現,形成一個合理的民主治理架構。

詞條特點

直接性

在網路政治中,有條件上網的任何人可以直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訴求,進行信息的收集、意見的發表、政策的對話、建議的協商、行動的組織、決策的遊說等,並對各類政治與社會問題進行投票,不再需要由別人來代表自己,與現實政治主體意願表達的間接性形成了互相作用的政治生態的兩極,這種公民直接參政議政是網路政治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平等性

在網路政治的虛擬空間中,每個有條件上網的人的平等政治權利都能得到保障,人人具有參政議政的平等權利。在網路載體與平台的基礎上,只要符合法律允許的參政條件,對於社會中的各類群體及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而言沒有差別,充分體現了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網路政治扁平化的特徵。這種虛擬平等比現實世界中的平等更容易實現。同時,上網成本的低廉和虛擬空間的便捷甚至也為網路政治的平等性免費創造了經濟環境。

滲透性

網路政治藉助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不僅為科學技術帶來了革命,也弱化了國家和權力的傳統制衡,逐漸滲透進入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外交等領域並為這些領域帶來了變革。

便捷性

網路媒體的泛在、就近、分散、方便、快捷使政治組織、政治動員、政治訴求等變得非常容易和迅速,個體或小眾的意見通過蝴蝶效應就可能獲得廣泛的傳播和普遍的支持,從而形成一種輿論,對現實的立法、決策等產生影響。

跨界性

網際網路突破了前方與後方、一線與二線、內部與外部、就近與遠端的傳統隔離,使公民及利益與興趣群體的政治表達與信息傳播突破了機構、行業、城市、區域乃至國家的界限,形成了跨越時空、無限泛在、團體互動的特點,並形成了網路政治的新形式。網路政治的特點為信息安全創造了新的機遇,也構成了新的挑戰。

研究範疇

網路政治所探討的是:在網路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網路政治問題的本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矛盾運動規律;其研究範疇主要有三個層面。它們是:
第一,網路空間中的虛擬政治問題:虛擬社區、虛擬政府、虛擬國家、網路權力等。
第二,網路社會對人類政治生活的影響:網路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它正在改變政治民主的內容和形式;網路對國家政治秩序與政治穩定的挑戰是嚴峻的;網路對政府管理的影響是深刻的;網路對當代國際政治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第三,網路社會的國家管理:指導人類通過創造新的政治結構和具體的政治操作,更好的利用網路發回人類對自己命運的創造力和控制力。

中國現狀

網路在信息傳遞、輿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高層政治人物對網路效用的認可和與網民的互動,所有這些似可表明,中國已經形成了網路政治的雛形。
對於中國的政治演進來說尤其重要的是,網路政治從一開始就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質。普通民眾,只要具有上網的能力,理論上就可以獲得發言的渠道,有機會對各個層面的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意見和訴求只要具有較高普遍性,就可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從而形成一種輿論,就有可能對現實的立法、決策產生影響。
可能正是因為現實的民主制度仍在逐漸完善過程中,因而,相對於外國民眾,中國網民對於公共事務的興趣異常濃厚,網路政治也比較發達。而且,這種網路民主政治大體上是一種直接民主制度,對於部分權益受到侵害的民眾、對於部分關心公共事務而又缺乏現實表達渠道的民眾來說,網路渠道具有很大吸引力。高層官員、尤其是胡錦濤對網路輿論的肯定,將使網路民主政治獲得更大的生長空間。
不過,網路民主政治既然是一種直接民主政治,它也具有直接民主制的內在缺陷。比如,意見多變,缺乏深思熟慮。傳統民主制度的制度安排,比如人民代表的審議,大體上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因此,網路直接民主制要正常發揮作用,就需要以代議民主制度的其他制度安排作為基礎。單靠網路民主,是不能支撐起一個合理的民主治理架構的。當然,網路民主通過對信息透明、通過對人大代表施加影響、通過在公共輿論空間提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也確實能夠推動民主制的其他制度趨向健全、成熟。
相關新聞
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來到中國政府網訪談室,就應對金融危機,教育改革,醫療衛生改革等問題與網友進行了2個小時的線上交流。溫家寶總理的線上交流是國家意志和民眾一隻在網際網路上共鳴的範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