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症狀表現,防範措施,危害,
簡介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用放大鏡來觀察。據了解,不少官員有很多怕,但最恐懼的是網路。最近,一些地方官員向人民論壇記者反映,現在地方許多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網路”恐懼心理,擔心個人信息、工作疏漏或違規行為會被網路曝光而一發不可收拾。
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從當前網路上的熱點事件來看,大多和官員有關,比如近期的廣西菸草局長日記事件等。網路的及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能把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被極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人圍觀,反應稍慢或處理不當,就可能演變為公共事件。
症狀表現
此症有輕重之分。重症患者症狀明顯:身倦乏力,心驚膽戰,自汗氣短,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觸事易恐,多謀寡斷,虛怯善恐,夜不成寐。他們不敢上網,不願議論網路輿情,甚至視網際網路為大敵;恐違規行為被曝光,一發而不可收拾;懼工作錯失遭公布,導致烏紗帽不保;如聽說某人因網路輿情擴散而被查處,則惶惶不可終日。
按中醫的說法,“網路恐懼症”乃是恐怖症的一種,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相的一種神經症。恐懼作為一種情緒體驗,即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和害怕,伴有迴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現又新增對網路的恐懼。
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地方黨政官員對網路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的擔心個人隱私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也有官員擔心網路監督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莫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防範措施
1、網路恐懼症似病非病,它不像生理疾病,來了你就躲不掉,要想治好,得找醫生進行專業治療。而“網路恐懼症”與生理性疾病不同,它是一種主動性的病,患不患病是官員自己可以決定的。要想與這種21世紀的新型“流行性病毒”永遠隔絕,作為政府官員的你,得給自己打好“預防針”,穿好“隔離服”。
2、主動與網路“親密接觸”。網際網路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生活伴侶。政府官員應該把網路看作是凝聚民意的“最基層”、深入民眾的“第一線”,多學習一些網路運用知識、多關注一下網路輿情,及時回應網路上與己相關的熱點話題,對待問題不要“捂蓋子”,就不會在浩瀚的網路里迷失方向
3、要提高網路鑑別的能力。對網路媒體新格局要有清醒的認知,在洞悉特性的基礎上有序參與。準確鑑別網路的蕪雜和失序帶來的低俗、惡俗現象,善於傾聽網民的心聲和民情,堅決抵制和批判失實、低俗信息的傳播,使網路空間成為社會核心價值傳播和弘揚的場域,與網民形成良性互動。
4、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論是“日記門”還是“簡訊門”,都是以揭露官員的腐敗行為作為看點,在網路上製造巨大的“批官風暴”。網路用得好就是寶,用不好就是禍。要想使網路真正成為幫助自己工作的好工具、好幫手,而不是把自己捲入批判漩渦的“魔鬼”,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做到乾淨做事、誠實做人、清正為官。在思想理念有所動搖之前,多想想那些一時風光一世悲哀的“門”系列主角。自己的清白,才是防治“網路恐懼症”的最佳藥方。
5、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網路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儼然一張民眾監督的“天網”。在看到和承認網路監督有著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防範網路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惡意誣告、誹謗官員。我們相信隨著公民自我責任意識的強化和網路管理的完善,網路將是一個更加健康多彩而有序的公共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每個人參與,需要每個人維護。
危害
“網癮”往往被人們看成是與“毒癮”一樣的東西,自然,很多人就主張採取“戒毒”一樣的方式來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即使用“隔離法”,讓他們遠離網路。這種思想甚至表現在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規或政策里,如,規定網咖不能接納未成年人。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笨辦法,所能起到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因為使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並不在網路本身,而是要到網路以外的地方去尋求——網路是一種媒介,它只有被整合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才體現出它的各種功能與效應,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網路恐懼症”其實是成人世界對於當今社會有關青少年的各種問題的焦慮與成人自身的焦慮投射到“網路”這一“替罪羊”身上的產物。網路引入中國社會的時間還很短,相對於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而言,尚是陌生的、異質的新生事物,亦即還沒有被有機地整合到中國的社會機體裡去——正是它的陌生性與異質性,使它成為一個社會焦慮的巨大容器,通過對它的排斥或將莫須有的罪名加到它的身上,作為個體的人與作為集體的社會得以保持了自身結構的某種穩定,避免了“崩潰”這一更可怕的災難。
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是個人心理與社會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就像發燒是一種機體自我保護的反應一樣,不管個體或社會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護身;水是人類與一切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卻也可以奪走人的生命與財產……古人說,“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大多數事物已不能引起長時期的社會恐慌,因為這些事物已為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所熟悉,被整合到社會有機體裡,成了社會有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網路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及“網路恐懼症”不但通過傳統媒介,而且通過網路自身被不斷地放大,從而加劇了網路引起的社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