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化治理——面向中國地方政府的理論與實踐》是2014年11月19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波 李娜。
基本介紹
- 書名:網路化治理——面向中國地方政府的理論與實踐
- 作者:劉波 李娜
- ISBN:9787302376842
- 定價:45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19日
內容簡介,前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網路化治理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內容,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實踐調研案例,運用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在梳理網路化治理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網路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概念、內涵進行界定,同時提出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範式;並從網路化治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維度對網路化治理進行系統研究;最後結合我國的國家戰略提出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在我國實踐的可選擇路徑。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包括治理的研究者(包括治理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等),政府治理的實踐者(包括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員等),以及網路化治理的參與者(包括參與治理的事業單位、企業及社會組織的相關人員等)。
前言
伴隨著我國從經濟領域改革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公共管理越來越成為一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高成長性學科。回溯歷史,1887年威爾遜發表《行政學研究》一文,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開闢了從行政學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學科領域,並與韋伯的“官僚制”一起,確立了現代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對20世紀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讓西方國家意識到市場失靈的存在,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修正。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政府應由“守夜人”轉變為“干預者”,在資本主義世界引起“凱恩斯革命”。然而,政府職能大規模擴張直接導致了財政危機的出現,同時,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政府必須高效運行才能滿足公民需求,向以顧客為導向的政府模式轉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發起了大規模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以其提供了一套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形式而成為時代的寵兒。奧斯本和蓋布勒共同提出的“用企業家精神來改革或重新塑造政府,使政府在發展過程中更具活力”,這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核心理念。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政府管理者和學者開始探討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以治理機制應對市場或國家政府協調的失敗,治理理論也因此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倡導社會參與國家治理過程,強調與傳統的“統治”和“政府控制”觀念的區別。但是,治理理論本身存在各種術語相互矛盾、其理論缺乏明確的分析框架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史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在《網路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中首先提出“網路化治理”概念,它彌補了治理理論的諸多局限,操作性更強,更容易被政府、市場等接受。隨著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治理實踐的發展和網路信息技術的進展,網路化治理逐漸被主流的公共管理學者所接受,並成為當前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第一次將國家治理寫進黨的最高檔案,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提升到全局戰略高度; 這是執政黨的成功執政經驗、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和國際先進的治理理念匯合在中國政治檔案中的創新表述;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對於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箇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指導著我國的政治改革的發展方向,也對各級政府的治理改革和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黨和國家必須不斷提升制度建設和執行能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 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使各領域改革協同推進,最終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面發展新格局。這也要求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戰略的踐行者,積極探尋符合當今中國國情的政府治理模式,指導新形勢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實踐。本書研究的網路化治理,以其多元參與的先進理念倡導增進公共利益,強調多主體協商合作,賦予政府更多的靈活性,有利於構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運作方式和多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體制機制,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思路。因此,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剖析如何在地方政府層面運用網路化治理理論推動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促使地方政府、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等在公共事務領域更加有效的合作,探尋網路化治理在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重要課題。
國內關於網路化治理的相關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劉軍寧在1995年對治理理論進行介紹,俞可平的《治理與善治》一書更為國內的治理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此國內關於治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陳振明最先對網路化治理的概念進行界定,朱立言、孫健、朱德米、鄞益奮等學者在此基礎上分別對網路化治理的內涵、機制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網路化治理的本土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聚焦於中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網路化治理理論與實踐,首先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治理理論、經濟學和社會學相關理論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實地調研資料,梳理網路化治理理論和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 對治理概念進行梳理,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界定網路化治理和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概念; 構建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研究理論框架,在介紹現有研究視角和研究層次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範式和案例分析範式;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從網路化治理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的維度,對網路化治理的網路形成、網路運行、網路風險和網路化治理效果進行動態分析,同時對網路化治理的網路基礎、網路類型、網路結構和網路價值等進行靜態分析; 最後,介紹了網路化治理理論及其理念在我國國家戰略中的體現,以及目前我國各地出現的地方政府有關網路化治理的實踐探索,就我國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並且給出當代中國推進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路徑選擇,探索網路化治理的中國化、本土化發展之路。
本書得到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項目“網路治理: 面向地方政府的理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與對策——基於可持續生計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13&ZD0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創新社會治理的理論和機制研究”的共同資助,在此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要特別感謝姚引良教授,他既是我的學術和人生的導師,也是我近幾年公共治理領域研究的主要合作者。如果按照對本書的貢獻來論,姚老師應該是本書的第一作者。因為書中有些內容是姚老師直接的研究成果,有些內容是在他參與下完成的,還有些內容是在與他的深入討論中逐步形成和清晰的。當我去和姚老師討論本書的初稿修改時,他主動提出不作為書的作者出現。他這種提攜後輩、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去學習,在此也讓我對姚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孫林岩教授,是他把我領入了學術研究的世界,是他鼓勵我進入了當時對我來說全新的公共管理研究領域,正是因為有他持續的指導和幫助,才使我從一名學生逐漸成長為一位學者。
我要感謝本書的第二作者李娜,從我指導她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到今天成為我指導的博士生和我的學術研究助手,我親歷她點滴的成長,一如昨日的我。感謝她為本書付梓所做的細緻而艱辛的工作。我還要感謝我們課題組中我作為導師指導過的學生,如王華光、祖曉飛、王少軍、崔鵬鵬、王莉、王力立、王宇、蓋小靜、張翔、王彬等,他們在深度訪談、問卷整理、數據處理、模型仿真、文字錄入等具體工作中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給我完成書稿以重要的幫助。
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陝西省、重慶市、西安市、寶雞市、南京市、深圳市、楊凌示範區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他們的認真配合才使得研究工作收到了足以深入的訪談資料和調查問卷,有了質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在此也一併感謝。
最後,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彭瑾,沒有她的默默付出,使我心無旁騖的從事相關研究工作,也就沒有今天本書的研究成果。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作者已經儘可能詳細地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各專家和學者的研究工作,在此對他們的貢獻表示深深感謝。本書中也有可能引用了某些資料,由於作者的疏忽未能指出參考出處,或參考文獻標註錯誤,在此表示萬分歉意。
由於網路化治理在我國地方政府層面的發展尚處於探索階段,還有許多重要的研究內容在本書中未曾進行探討,同時,所做的工作在許多方面尚需繼續深入和完善。書中難免出現欠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斧正。
劉波
2014年8月於西安交通大學
目錄
1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現實背景
1.1.2理論背景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1.2.2實踐意義
1.3研究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
1.3.1動靜態研究的技術路線
1.3.2定性研究方法
1.3.3定量研究方法
1.4研究的內容與框架
1.5小結
2理論與研究綜述
2.1概念界定
2.1.1治理
2.1.2網路化治理
2.1.3地方政府的網路化治理
2.2相關理論基礎
2.2.1管理學相關理論
2.2.2經濟學相關理論
2.2.3社會學相關理論
2.2.4其他理論
2.3研究綜述
2.3.1相關研究
2.3.2研究評述
2.4小結
3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及其規律的探析
3.1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
3.1.1奴隸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2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3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4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1.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
3.2.1奴隸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2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政府模式
3.2.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府模式
3.3政府治理模式演進的規律
3.3.1政府治理模式演進是一個政府逐漸放權的過程
3.3.2政府治理模式演進是一個政府公共性逐漸回歸的過程
3.3.3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與行政生態環境的變遷密切相關
3.3.4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具有滯後性
3.3.5政府治理模式的發展是一個試錯和漸進調適的過程
3.4小結
4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研究範式
4.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研究層次
4.1.1微觀層次
4.1.2中觀層次
4.1.3巨觀層次
4.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研究範式
4.2.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背景
4.2.2研究視角的引入
4.2.3一種新的研究範式
4.3小結
5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靜態分析
5.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網路基礎
5.1.1網路基礎的理論與實踐來源
5.1.2網路基礎的定義及內涵
5.1.3顯性網路基礎與隱性網路基礎
5.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網路類型
5.2.1政府主導型網路
5.2.2政府參與型網路
5.2.3自組織型網路
5.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網路結構
5.3.1地方政府治理網路結構的概念
5.3.2地方政府治理網路結構的測量維度
5.3.3地方政府治理網路結構特徵對合作效果的影響分析
5.4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網路價值
5.4.1地方政府治理網路價值研究的問題
5.4.2地方政府治理網路價值的內涵
5.4.3地方政府治理網路價值影響因素的分析
5.5小結
6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動態分析
6.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形成路徑的分析
6.1.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形成路徑的類型
6.1.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形成路徑的適用條件
6.1.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形成路徑影響因素的分析
6.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運行穩定性的分析
6.2.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運行穩定性的內涵
6.2.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運行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分析
6.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風險成因的分析
6.3.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風險研究的問題
6.3.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風險的概念
6.3.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
6.4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合作效果的分析
6.4.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合作效果研究的問題
6.4.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合作效果影響因素的分析
6.5小結
7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的研究
7.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研究的問題
7.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7.2.1網路管理
7.2.2網路管理能力
7.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的測量維度
7.3.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的研究邏輯
7.3.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網路管理能力維度的劃分
7.3.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網路管理能力對網路效果的影響
7.4小結
8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實踐的套用研究
8.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與我國國家戰略相契合
8.1.1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可行選擇
8.1.2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
8.1.3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途徑
8.2網路化治理在我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套用
8.2.1逼出來的網路化治理——寶雞市渭河公園治理
8.2.2安全生產監管的創新——深圳市中小企業安全生產託管
8.2.3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楊凌示範區校地合作農技推廣
8.2.4弱勢群體的保護——陝西省法律援助服務體系構建
8.3當代中國地方政府推進網路化治理的路徑選擇
8.3.1認清政府治理模式發展的規律,強調中國模式
8.3.2強調網路化治理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相結合
8.3.3推進多元化治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8.3.4最佳化利於推行地方政府網路化治理的制度環境
8.4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