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公眾外交

網路公民外交,也可稱網路公共外交、網路民眾外宣運動。這是一國政府把過去通過傳統媒體開展的政府外交、政府外宣變為通過新媒體的個人對個人的網路公共外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公眾外交
  • 又稱:網路公共外交等
  • 類型:個人對個人
  • 性質:接力性、迅速性、廉價性和匿名性
網路公眾外交時代的到來,中國的網路公眾外交,

網路公眾外交時代的到來

希拉蕊擔任美國國務卿後,全力推行“網際網路外交”戰略,主張美國的全球外交推動不只靠外交人員,還要靠“全民網路外交”,要鼓勵美國公民與外國人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近年來,美國政府機構、媒體、非政府組織、學界、智庫、基金會、培訓機構等都在利用各種網路工具開展“網路公共外交”,鼓勵美國外交官、美國記者、教授、交換學者和學生、旅遊者及其他美國公民通過網際網路交流美國外交政策。

中國的網路公眾外交

由於開發中國家在政治軟實力上的脆弱、話語缺乏獨立自主的創新、在政治正確性標準上往往受制於西方國家,中國的政治和新聞話語體系在國際傳播體系中,處於邊緣,總是處在防禦狀態,不停地遭到合法性的質疑。在很多重大事件中,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很多時候就顯得“支支吾吾”。
中國要利用自己龐大的網民隊伍、部落格數量和越來越普及的社會網路人群,開展自己的網路公共外交。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3.38億,寬頻網民達3.2億,手機上網用戶達1.55億,擁有個人部落格/個人空間的網民用戶規模已經達到1.82億人。另外,相當部分草根部落格向互動性更強的社會網站轉移。③中國的草根部落格和草根網民們是中國外宣的一隻強大生力軍。他們可以把西藏、新疆、中國各方面的真實音像資料和文字材料,通過社會網路和部落格對外廣泛發布。中國強大的80後網民隊伍在2008年西藏暴亂後已經充分展現其才幹。
隨著網路一代走上社會主流,人們越來越多地依靠社會網路口傳新聞。在當今時代,網路口傳新聞多發生在朋友、親友、同事、同學等關係較親近或密切的群體間。在網路口頭傳播前,他們間已建立了一種特殊關係和友誼,相對政府的外宣產品和傳統媒體的新聞報導,這種個人化的網路口傳新聞可信度有時會更高。這個特點是口傳新聞的核心,也是開展網路口傳外宣活動的最佳理由。
網路公共外交和網路口傳新聞具有很強針對性。網路口傳新聞往往是一對一的傳播方式,信息的傳播者和被傳播者間一般有某種個人或興趣愛好或利益上的聯繫。彼此間有一定了解。這種狀態下信息的對外傳播者就可以針對被傳播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形成良好溝通效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有千百萬人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形式與國際上的各種社群建立了個人聯繫,並通過各種語言與他們保持交流和信息溝通。每一個有國際交往經驗和能力的中國人都與國外某個群體有著某種社會網路的聯繫。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箇中國人通過網路公共外交和網路口傳新聞,與他或她的國外社區開展中國的外宣,由於其建築於人們各種社會需求心理之上,所以比傳統外宣更自發,也更易於接受。比如,在社會網路里建立信任關係,尋找目標客群,建立一對一的對話交流。此外,在社會網路里,建立有公信力的名人部落格、名人網頁、名人Twitter 等。
通過中國網民向國外口傳新聞,會比傳統媒體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在網路口傳新聞,傳播者是你的朋友、親友、同事、同學、同鄉等關係較為親近或密切的群體。總之,抓住社會網路大發展的時機,制定中國的網路公共外交戰略,積極主動地開展中國網路外交,讓國際社會在社會網路里認知中國,在社交網路里塑造中國國家品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