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信息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總第4期)》是2018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漢華。
基本介紹
- 書名:網路信息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總第4期)
- 作者:周漢華
- ISBN:9787520328142
- 頁數:288頁
- 定價:58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網際網路是一場革命,正在引發經濟、社會、政治生活全面變革,無遠弗屆。網際網路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結構及不斷進步的信息技術,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推動了平台經濟和網路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生產方式、銷售方式及社會結構造成直接衝擊,從而使政府管理方式面臨巨大挑戰。
法律規則是現實社會關係的反映,需要穩定和可預期。而相對於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生產,法律規則又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在規則的穩定性與社會的變動性之間,需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活動尋求某種平衡,以減小兩者之間的張力。在網際網路時代,法律的滯後性更加顯著,傳統法律理念、制度、技術等面臨全面挑戰,很多法律規定已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現實。法律人需要去認識、理解和研究網際網路,跟上時代進步步伐。
首先,網際網路具有泛在性、融合化與跨邊界特點,使傳統的法律效力理論與管轄制度受到挑戰。從地域效力來看,在網際網路環境下,行為人、行為地、結果發生地、管轄地等發生分離,地域效力難以確定。從對人效力看,目前的法律制度設計是以對人效力理論作為支撐的,而在網際網路環境下信息本身成為規範對象,很多情況下只需要管理信息,並不一定需要具體落地到行為人,為此,需要設計一套針對信息進行管理的法律規範,以反映網際網路信息管理的現實。
其次,網路中間平台的發展亟須網際網路法治的有力回應。作為典型的雙邊市場,網路中間平台融合生產與消費、信息製造與信息消費的邊界,推動大眾供給與大眾需求的結合,推進交換經濟向分享經濟過渡,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及社會組織形式,進而引發了傳統法律諸多的不適應。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網路中間平台責任認定問題、大數據的使用和隱私權的保護等等,這些問題反映了傳統法律觀念與網路時代新觀念的衝突,對傳統法律制度的適應性和韌性形成挑戰。如何為平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以實現產業、市場主體、用戶的“多元共贏”,考驗著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的智慧,並成為網際網路法治發展的驅動力。
再次,傳統執法制度是以生產與消費的劃分為前提的,執法的主要作用對象是供給端,主要執法手段是事前審批加違規之後的事後制裁。以平台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網際網路經濟解構了傳統的生產與消費的劃分,要求管理環節延伸而不越位,更多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過程性監管、信用監管、實時線上監督等,以生產與消費的劃分為前提的執法制度因此全面滯後。當前,行政體制改革湧現出很多創新舉措,早已超出現行法律對於傳統執法的理解和制度設計,而現行法律規定仍然停留在過去,學術研究更是全面落後於現實,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在傳統法學劃分中根本找不到位置。網際網路法治建設亟須吸收國內外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實現改革與法治的統一,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最後,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發展,人工智慧時代正以遠遠超出人們預期的速度來臨,主體客體邊界將進一步融合,傳統法律制度面臨更深層次挑戰。法律規則與制度如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要求,已成為各國法治領域前沿的探索領域。
未來已來。人工智慧時代,包括法學研究在內的很多工作都會逐步被機器代替,留給法律人獨立從事法學研究工作的時間視窗不會太長,我們更有責任留下對這個時代重大挑戰的思考。《網路信息法學研究》作為中國法學會網路與信息法學研究會的會刊,將致力於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融合,促進理論與實務對接,催生新理念新思想,為我國網路信息法學研究與網路信息法律實務打造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
圖書目錄
專題
順風車網路平台的安全保障義務與侵權責任
我國網約車監管中的法律價值衝突及其整合
新時期“網約車”政府規制創新
——以試驗性規制的視角分析
網路監管與網路治理
網路交易監管的管轄權配置研究
我國網路法治的經驗與啟示
網路社區自治規則探究
——以“新浪微博”規則考察為基礎
論共享經濟的技術治理路徑
大數據與個人信息保護
個人信息保護:從個人控制到社會控制
斷裂與融合:大數據刑事司法套用框架分析
大數據背景下我國電子證據開示制度之建構
——以電子化儲存信息為中心
爬蟲無罪?
——“HiQ訴Linkedln案裁決”節譯
國際治理
論網路經濟主權的形成及其合作模式
域外動態
美國聯邦隱私立法重要檔案選譯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