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亭

綠野亭

綠野亭,今在縣南郭東外,為宋儒張子子厚(張載)寓所。張子與武功簿張山甫厚,故武功弟子因從子厚游,亭此講學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野亭
  • 始建於:北宋熙寧元年
  • 故址:漢義勇武安王廟
  • 補充:今綠野高中校門西側復建綠野亭
歷史變遷,綠野亭記,

歷史變遷

綠野亭始建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故址漢義勇武安王廟(今武功關帝廟)後稍北原崖下,有古洞。
居民惡其害己也,乃投其石於井中。宋侯欲去狹隘,且厭與細民爭校,故移之於此。 此故葆真庵,宋侯易民田恢闊爾。何若仍置諸崖下,為實錄近理也。
成化(1465-1487)末年,猶傳有石刻亭記。
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謀於提學副使楊一清,囑知縣朱學通擴亭建之。
弘治九年(1496)六月動工修建,工畢於次年十二月。逾年乃成,名綠野書院。
此後,綠野亭一直不復存在。
2009年,於今綠野高中校門西側復建綠野亭。

綠野亭記

關中有大儒,曰橫渠張先生。當宋之盛,以道學鳴於時,君子以其德尊,與孟子比。夫自堯、舜至於孔子,率五百歲而道一傳。孔子沒,而道無所屬,此孟子之自敘,而其自任之意,亦可見也。至昌黎韓氏,以軻之死,不得其傳,則直歸之孟子,然至其時已千歲矣,所謂以其數則過矣者。而秦、漢以下,儒者亦多,而曰不得其傳,則孟子豈易比哉?自唐至於宋,又五百歲,始得濂溪周子、河南程子,先生實並時而出。而君子獨以先生比之孟子,雖程子亦推稱之,則其人品之高,豈非振古豪傑之士哉?故當是時,學者爭師宗之。人至於今,過其地,仰其人,肅然起敬,不能自已。
武功為西安屬縣,城南有綠野亭,先生之遺蹟也。蓋先生少時學尚未醇,及至洛中見程子論易,自以為弗及。乃遂西還,以與學者講究。後既出仕於朝,他日治獄外郡而還,即移疾屏居南山下,以事著書。蓋史之所記,大略如此。綠野之跡,豈其西還與屏居之時乎?
陝西提學按察司副使楊君應寧,由近臣出領學政,公勤善教,士子經指授者輒取科第。君曰:此非所以教學者也。嘗行縣,顧瞻山水明麗可愛,所謂綠野亭者,歲久既毀,而遺址猶存,先賢風旨,宛然如見。始謀即其地構屋以祠先生;別為屋,俾士子講習其中,庶幾仰止景行之意。諸生聞之,相與感激,言於巡按御史李君叔淵。叔淵雅重風教,乃下其事於君,君以縣令宋學通嘗復古廢祠,亦知急先務者,復以事委之學通。方經度財用,而邦人士鹹樂相助,數月而功畢,名之曰綠野書院。擇士子充於其中,而以縣學訓導趙文杰為之師,俾日講性理之學。凡縣學諸生,則三日一至聽講,其規約大率與白鹿睢陽類。未幾,若西安、鳳翔諸生,聞風就學者踵至。君時坐堂上,躬督勸之,渢渢乎道學之流行也。君既喜其志之成,間以書請記。
夫養士於學校,取士於科第,此固朝廷今日之法。然學校之所講習者,皆經傳之精微,欲用其人,特以科第取之耳。為士者昧其意,以聖賢之言,止用以資為利祿之計,而不知道與法之不相背也。今幸賢憲臣有見於此,革其故習,特為此舉,以作興之,學政之大,無逾於此,其用心可謂至矣。使今之領學政者,皆如君之用心,風教其丕變也乎?雖然聖賢之言,學者於此無弗當講者,而橫渠先生,尤吾今日皋比之師也。其書則《正蒙》《西銘》俱在。因其言,求其心,反之於躬,見之於事,而又謹其節文,循其以禮為教之規,拔於流俗,為世醇儒,此固賢憲臣所望於士子者也。於是取科第,出為世用,以行其所學。賢憲臣之意亦豈為士子禁哉?書院建於弘治九年六月,工畢於是年十二月,明年十月癸未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