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製作技藝(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綠茶製作技藝(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
  • 主題詞: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綠茶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保護措施,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簡介

“開化龍頂茶”系屬條形綠茶,她以“條索緊結挺直,白毫披露,銀綠隱翠,芽葉成朵勻齊,香氣鮮嫩清幽,滋味醇鮮甘爽,湯色杏綠清澈”優異的品質,在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同時也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在浙江有“綠茶雙龍”之稱。開化龍頂製作工藝的獨特之處,要求茶葉外形和內汁具佳,外形緊直挺秀,色澤翠綠。內汁馥郁持久,鮮醇爽口,回味甘甜。所以製作工藝細緻,工序要求嚴格,從茶青到成品的七道工序,全都是憑經驗通過手工完成。有的工序中要憑師傅多年實踐經驗,根據當時天氣的濕度和烘鍋的溫度憑手感才能炒出好茶來。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2009年開化龍頂蟬聯浙江省十大名茶行例。

歷史淵源

開化產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早在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開化的芽茶已列為貢品。崇禎《開化縣誌》就有“上貢芽茶四斤”和“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的記載。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開化縣誌》記載,芽茶進貢時“黃絹袋袱旗號簍”限時進貢。開化茶葉於清未民初時期為盛期,當時在本縣華埠、馬金、蘇莊鎮有茶號達20餘家。民國18年(1929)桐村載開順茶號銷茶55餘噸,運往杭州銷往國內、運往上海洋行出口國外。

基本內容

開化龍頂製作工藝的獨特之處,要求茶葉外形和內汁具佳,外形緊直挺秀,色澤翠綠。內汁馥郁持久,鮮醇爽口,回味甘甜。所以製作工藝細緻,工序要求嚴格,從茶青到成品的七道工序,全都是憑經驗通過手工完成。有的工序中要憑師傅多年實踐經驗,根據當時天氣的濕度和烘鍋的溫度憑手感才能炒出好茶來。
開化龍頂製作工藝:
第一種:
所用機械:
一、滾筒式殺青機:名優茶加工中使用滾筒式殺青機,是在大宗茶滾筒殺青機基礎上,經小型化設計而成的。其基本結構由筒體、爐腔、機架和傳動機構等組成,多為機灶一體。滾筒式殺青機型號以筒體直徑為主要參數加以區別,生產上常用的有25厘米、30厘米、40厘米、50厘米等多種規格,以30厘米的套用最普遍。該機具有葉溫升高快、殺青均勻、能連續作業的優點,若使用得當,制茶品質好,效率高.
二、振動理條機:振動理條機適用於條形名優茶的理條、整形作業,成品茶條索緊直、芽葉完整、鋒苗顯露、色澤綠潤。其基本結構由多槽鍋、偏心輪(曲柄)連桿機構、減速傳動機構、熱源裝置和機架等部分組成。多槽鍋是理條作業的主要工作部件。鍋體寬度方向一側設一翻板式出茶門,當打開此門時,手提鍋體上翻60度,則可使槽內茶葉全部流出鍋外。熱源可用電、柴和煤。
第二種:
龍頂茶采於清明、穀雨間,選取長勢旺盛健壯枝梢上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鮮葉原料。採回的鮮葉經精細揀剔,按芽葉長短、老嫩分別攤放,保持芽葉失水均勻,便於炒制。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初烘、理條、烘乾等五道工序。

基本特徵

開化龍頂製作工藝的獨特之處,要求茶葉外形和內汁具佳,外形緊直挺秀,色澤翠綠。內汁馥郁持久,鮮醇爽口,回味甘甜。所以製作工藝細緻,工序要求嚴格。

主要價值

開化龍頂茶,自1985年被評為中國名茶以來,曾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榮譽86項。蟬聯歷屆中國國際農博會金獎,歷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歷屆浙江省農博會金獎。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2009年開化龍頂蟬聯浙江省十大名茶行例。

保護措施

為傳承、保護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有利於保持開化龍頂茶“色綠、形美、香郁、味醇”的傳統風格,開化龍頂茶(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光霖先後收徒8人傳授製作技藝,並帶領他們分別在各自所在鄉鎮培訓一批炒茶能手,生產出許多優質的開化龍頂茶,他們生產的開化龍頂茶,曾參加2009年首屆中國(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被消費者評為“好看、好聞、好喝”的名茶,成為展會中暢銷產品,得到文化部和省廳領導的讚賞、接見、拍照留念。同時獲本屆“非遺”博覽會銅獎。博覽會後,根據上海、杭州老客戶對開化龍頂茶存在的問題,經完善了製作工藝,反覆試製,多次微求客戶意見,提高了龍頂質量。2010年又參展上海世博會,得到外商、省內外客戶青睞。同年又參加2010年“非遺”博覽會獲得銀獎,2011年再次獲“非遺”博覽會銀獎。
開化縣特產局局協助名茶開發公司、“益龍芳”等茶葉企業在天貓、淘寶等網站開設了3家茶葉旗艦店,帶領十多家茶葉企業先後參加上海茶博會、濟南旅遊交流會,同時為全縣茶葉企業提供“茶葉基地建設-茶葉加工-宣傳銷售”一條龍服務,引進茶園套種技術,最佳化改造茶廠,並投資200萬元扶持新建5家大型茶葉加工廠。
歷時二年收集、整理、拍攝和編寫的“開化龍頂”書初稿已經於2013年下半年完成,全書有10餘萬字200餘張照片。書中敘述開化名茶淵源歷史,“開化龍頂”創製和發展過程,名茶栽培和製作技術、品牌建設、飲泡技藝、豐厚的茶文化及“非遺”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初稿經多人閱後修改內容逐步完善。2014年將計畫以“非遺”叢書格式精編出版。這本書的出版將為傳承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留下歷史資料。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開化龍頂製作工藝:
第一種:
所用機械:
一、滾筒式殺青機:名優茶加工中使用滾筒式殺青機,是在大宗茶滾筒殺青機基礎上,經小型化設計而成的。其基本結構由筒體、爐腔、機架和傳動機構等組成,多為機灶一體。滾筒式殺青機型號以筒體直徑為主要參數加以區別,生產上常用的有25厘米、30厘米、40厘米、50厘米等多種規格,以30厘米的套用最普遍。該機具有葉溫升高快、殺青均勻、能連續作業的優點,若使用得當,制茶品質好,效率高.
二、振動理條機:振動理條機適用於條形名優茶的理條、整形作業,成品茶條索緊直、芽葉完整、鋒苗顯露、色澤綠潤。其基本結構由多槽鍋、偏心輪(曲柄)連桿機構、減速傳動機構、熱源裝置和機架等部分組成。多槽鍋是理條作業的主要工作部件。鍋體寬度方向一側設一翻板式出茶門,當打開此門時,手提鍋體上翻60度,則可使槽內茶葉全部流出鍋外。熱源可用電、柴和煤。
第1步,茶葉的採摘,由於本地茶園構成大多數是山地丘陵,不適用於機械採摘,一般都是手工採摘,採摘的優劣直接影響後期的製作和最後的利潤所以需要適度的控制(采功良莠不齊,使的後期製作時需要人為的剃掉余葉勢必使得成品率不高的問題)
第2步,攤青。這也是關鍵,把采來的新茶均勻的攤放在竹子編制的器件中,讓其自然乾癟,至於攤青時間限制因時而異,個人把握。時間短不利於後期製作,時間長容易使茶葉變質。
第3步,殺青,一般才用滾筒殺青機,通過它旋轉構造使得茶葉得到更均勻的加工,這期間要求火候要均勻,要求上面操作的人適時的根據滾筒內的溫度調整放入的數量,在滾筒末端要求一人,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茶葉是否需要搓揉,並需要電扇做做簡單的篩選和降低出桶茶葉溫度,然後把茶葉攤放在竹製的小器件里。殺青過嫩容易使成品茶顏色變黑且不均勻,殺青過老容易造成茶葉不可塑性,且葉片上有溫度過高時留的斑點。
第4步,一次理條,理條機運用左右搖擺使的茶葉改變形狀,理條機的速度火候茶葉的放置的量有講究,一般火候要求是烈火,使茶葉更容易塑形,完成後攤放一段時間以減低溫度。這一步是控制條形的關鍵。
第5步,二次理條,要求文火,放入的茶葉數量不宜過多,這一步對茶葉的顏色有很大的影響。並且能去除茶葉表面的茸毛,當達到適當的乾度時出爐。
第6步,將製作過的茶葉通過手工的搓揉去掉採摘時多餘的葉片(龍頂顧名思義是取茶頂芽製作而成)。
第7步,烘乾,以前有用過焦碳,不過溫度很難控制,現在一般採用前面製作產生的白碳,節約成本,又沒有異味。(註:現在有直接在2次理條時候打幹這種做法,成品茶品質相近)
第8步,在理條機內高溫提香。
第9步,成品,將製作完畢的茶葉降溫熱量釋放完,再將篩選過的茶葉統一放入密閉的袋子,置放在陰暗乾燥的地方。
隨著開化龍頂多年的發展,製作工藝大體延續上面,部分環節各個生產商可能略有不同。
第二種:
龍頂茶采於清明、穀雨間,選取長勢旺盛健壯枝梢上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鮮葉原料。採回的鮮葉經精細揀剔,按芽葉長短、老嫩分別攤放,保持芽葉失水均勻,便於炒制。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初烘、理條、烘乾等五道工序。
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初烘、理條、烘乾等五道工序。
殺青:
採用鍋徑54厘米的鐵鍋炒制。當鍋溫160℃左右,投入攤放葉150克左右,用雙手對炒,掌握鍋溫先高后低,以抖為主,抖悶結合的原則。當葉質柔軟,並發出幽蘭清香時,起鍋攤涼。歷時9—12分鐘。
揉捻:
通過雙手合抱沿同一方向輕揉、松揉,達到茶葉成條的目的。
初烘:
目的是失水,利於理條成形。初烘在烘籠上進行,烘溫100—120℃,當時烘葉粘性減少,茸毫略顯,色澤轉暗,含水量30%左右,即可起烘。
理條:
鍋溫100℃左右,理條在斜鍋內進行,邊炒邊理條,達到固定形狀,條索緊直,茸毫顯露的目有。
烘乾:
採用文火長時烘乾。將理條葉均勻地撒在有紗布墊底的烘籠上,烘至足乾為宜。足乾葉含水量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