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經典生態文學系列:自然之道》中,作者對動物的感官描寫深入而獨到,作者認為:知識僅局限於現在和現場的東西,反思或回想是動物無法做到的。它們唯一的語言包括各種呼喊和叫聲,痛苦、警覺、快樂、愛和憤怒的表情。它們通過叫聲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心理感情。在書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查和常年與動物親密接觸將動物的生活習性和交流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
基本介紹
- 書名:綠色經典生態文學叢書:自然之道
- 作者: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32
- 定價:26.00
- 外文名:Ways Of Nature
- 譯者:馬永波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2052102
- 品牌:時代華文書局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綠色經典生態文學系列:自然之道》編輯推薦:一個人懂得,為什麼這芬芳的舊大陸曾經如此支配了我們的畫家和詩人的情感和想像力:因為它滲透了人類的品質,並因時間長久的貯藏而鬆軟肥沃,它是歲月留下的極其精煉的膏脂。
太陽普照大地,流動的雲低低地漂浮,擦著較高的山頂上的岩石。空氣里充滿了古怪的白霧,像被沖淡的牛奶。
海岸上的線條變化多端,巧妙地接續不斷,整體看來如此柔媚,優雅而飄逸,任何想用筆頭將此美景記錄下來的工作都是徒勞的。
柔和圓潤的紫色染滿天際,溶入到空氣里,使小島完全沉浸在這種色彩中,四周的海水看起來就像是紅色的葡萄酒一樣。
任何文字都無法恰當地描述這裡超凡脫俗的壯觀景色,高貴而又簡約的氣勢;山體上精緻優雅的刻痕;冰川協調勻稱的比例;裝飾其間的瀑布、花園和森林;山間寧靜溫和的海峽;藍白相間的冰牆,還有遠處白雪堆積的山巒。
當前的季節總是孕育著下一個季節,早在太陽失去它的威力前就開始了。自然在秋天關閉她的房子前,就在為春天開放做準備了。
太陽普照大地,流動的雲低低地漂浮,擦著較高的山頂上的岩石。空氣里充滿了古怪的白霧,像被沖淡的牛奶。
海岸上的線條變化多端,巧妙地接續不斷,整體看來如此柔媚,優雅而飄逸,任何想用筆頭將此美景記錄下來的工作都是徒勞的。
柔和圓潤的紫色染滿天際,溶入到空氣里,使小島完全沉浸在這種色彩中,四周的海水看起來就像是紅色的葡萄酒一樣。
任何文字都無法恰當地描述這裡超凡脫俗的壯觀景色,高貴而又簡約的氣勢;山體上精緻優雅的刻痕;冰川協調勻稱的比例;裝飾其間的瀑布、花園和森林;山間寧靜溫和的海峽;藍白相間的冰牆,還有遠處白雪堆積的山巒。
當前的季節總是孕育著下一個季節,早在太陽失去它的威力前就開始了。自然在秋天關閉她的房子前,就在為春天開放做準備了。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
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巴勒斯一生的著作有20多部,多以描述自然、尤其是鳥類為主。其中《鳥與詩人》、《蝗蟲與野蜜》、《時間與變化》最為著名。他筆下的風景多是人們所熟悉和可以接近的,是那些人們自己的農場和院落里的景色:樹林、原野、鳥兒和動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親切,贏得了眾多的讀者。其書籍的銷售量當時達到150萬。
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巴勒斯一生的著作有20多部,多以描述自然、尤其是鳥類為主。其中《鳥與詩人》、《蝗蟲與野蜜》、《時間與變化》最為著名。他筆下的風景多是人們所熟悉和可以接近的,是那些人們自己的農場和院落里的景色:樹林、原野、鳥兒和動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親切,贏得了眾多的讀者。其書籍的銷售量當時達到150萬。
圖書目錄
自然之道
鳥鳴
自然關閉了它的門
鴨子的智慧
動物生活中的元素
動物的溝通
曲徑
動物們知道什麼
動物會思想和反思嗎
半信半疑
自然的文學處理
海狸的理智
閱讀自然之書
隨筆
鳥鳴
自然關閉了它的門
鴨子的智慧
動物生活中的元素
動物的溝通
曲徑
動物們知道什麼
動物會思想和反思嗎
半信半疑
自然的文學處理
海狸的理智
閱讀自然之書
隨筆
文摘
加利福尼亞的學生向我提出的問題是:“鳥類有意識嗎?”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很惱火。
這樣非凡的意識被我們現在的一些自然文學作家賦予到野生動物身上,我要比以往更徹底地審查整個問題,盡我所能查明鳥類和四足動物究竟擁有多少和有什麼樣的意識。
在這裡,我將努力發揮自己的意識,探詢動物的意識,我認為,它被遠遠地過高估計了。
當情感過剩,就成了感情主義。在我們的時代,被全力培養的對自然的情感正經歷著這種改變,並柔化成對低等動物的感情主義。很多健康情感被推向極端,成為一種軟弱和疾病的標誌。對我們禽獸鄰居所受痛苦的憐憫可能是人類的情感;那么它是可以被培養和縱容的,以致變得脆弱感傷和不值得。當為生病和無家可歸的貓狗建立醫院;當任何形式的活體解剖都被呼籲停止;當動物被賦予人格、書上描寫野生動物有學校和幼稚園;當它們的幼崽被溺愛子女的父母以人類的方式指導和管教;當我們願意相信是理智而不是本能在引導它們,它們掌握了簡單的外科手術技術,縫補或截除自己的斷肢,給傷口塗藥;當我說,我們對我們的自然生命和情感的態度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那么情感就已經降級到感情主義,我們對自然的欣賞便失去了堅實的邊界。
無疑,任何團體中都有相當一部分人被當今流行的對野生自然的同形同性論的看法所吸引。這樣的觀點激發想像,觸及感情,令野生動物有趣得多。我們應該否認任何令鳥類和動物更有趣、更值得我們研究和欣賞的東西嗎?
對動物生活感情用事的看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處在於,它讓我們更照顧和憐惜我們的禽獸鄰居,壞處則表現在其導致了對它們生活的錯誤理解。無疑我所指的傾向,部分是由於我們不斷增長的人文主義和對較低等創造物的親緣情感,部分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即興自然研究的時代,鳥類、植物和樹木快速成為半數人口的愛好,當“誇張失實”的記者遍布田野和森林,我的年代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么多對野生生物的誇張和曲解。將人類的動機和品性賦予低等動物,並經常相信它們的計畫和策略中包含有理智和一定的機械學知識,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位流行的自然作家在一九○三年五月的《北美評論》上對一對黃鸝鳥巢的描述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些黃鸝建造的鳥巢如此超凡,只有在理論上歸結為說森林中有一個學校,這兩隻鳥在那兒讀過關於繩子的高級課程。除了其它對鳥類來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兩隻鳥還在繩子的尾端打了個結以避免它在風中磨損!如果一個不太聰明的孩子都覺得這個想法太過反常,試問,除了“自然研究的現代派”之外,還有什麼能讓黃鸝了解繩子會被風磨損,而且可以利用打結來防止呢?它們不會有機會了解;它們不會經歷繩子在風中鬆脫散開。的確,它們經常用繩子築巢,但那是隨意性的、胡亂地繞成形狀,沒有留下會在風中磨損的鬆開的尾端。有時,它們用繩子把巢和樹枝連上,但從來不打結或系起來,只是像小孩子一樣繞了一圈又一圈。教鳥兒用腳或喙打結是可能的,當然我要親眼看見才會相信。不過我們這裡說的黃鸝不但打結,而且打的是那種人拴馬鞍用的雙反套!更奇異的是,在新英格蘭一個榆樹環繞的城鎮,找不到一根合適懸掛鳥巢的樹枝,鳥兒們就下落到地面,把三條嫩枝系起來形成“完美的三角形”!(無疑是按照計畫和比例做成的)。它們把同樣長度(八到十英寸)的四條繩子系在框架的三個邊上,都是兩倍纏在一條更粗的繩子上,再把這整個設計獨特、製作精巧的機械裝置帶到樹上,和樹枝連起來,像你我能做到的一樣精確!它們的巢就懸在這個框架上,整個結構有兩尺長,達到了小吊籃的效果。更令人震驚的是,當這個鳥巢的真實性遭到質疑時,還有人宣稱他是親眼看到黃鸝建造的!到了現在這個程度,離水鳥給幼鳥建造小搖籃,或去湖泊河流劃用葉子做帆的小船,或鷦鷯住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還有多遠呢?離有人宣稱真的看見麻雀用弓和箭殺死知更鳥,甲蟲用針和線縫壽衣還遠嗎?鳥類築巢表現出品位和技術,但是很少有個體的智謀靈巧和發明。這裡提到的鳥巢完全超出自然範疇和它的進程,它屬於事物的另一種秩序,是一種機械設計,當然也就是“編造”出來的,很可能源自真的黃鸝巢,擔保其真實性的作者甘願做這個惡作劇的受害者,無疑,他在自然中專門尋找這類東西,因為他相信“自然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沒有止境的,即使對某一物種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界限,我想,我們任何時候看到長翅膀的馬或人馬或人魚都不會感到吃驚。
顯而易見,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情感,程度遠大於智力和道德,因此,它們表現出恐懼、愛戀、快樂、生氣、同情、妒忌等,因為它們痛苦或開心,因為它們有友情和依戀,有家庭和父母親的本能,簡單來說,它們生活的很多細節和我們人類是平行的,如果不小心,我們就容易把人類所有的心理賦予它們。但是同樣明確的是,我們所說的頭腦、智力,它們只是偶爾表現出一絲痕跡。它們不會積累財富,也不會積累知識。沒有語言的知識積累是可能的。人類從低等生物開始時,就發明了某種語言,動物的語言不過是各種叫聲,表示快樂、痛苦、恐懼或懷疑,它們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因為它們沒有語言的措辭和術語。另一章里我還會深入討論這一點。它們表現出的一個特徵是對知識的初步好奇。幾乎所有動物都偶爾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心,但這仍然是對那背後可能存在的危險的一種本能感覺。它們甚至好像也表現出無私和利他。一個記者寫信說她養的一隻金絲雀活到很大的年齡,最後虛弱到打不開給它的種子,而其後代要餵給它吃;達爾文舉例說,失明的鳥,在自然中,被同類餵食。斷言這樣的行為超出本能很可能還太倉促。我不會這么快就賦予動物以人類所使用的懲罰概念,雖然當小貓老是玩自己的尾巴,大貓會拳擊似的打它們。小雞打架時,母雞會拉開它們,有時還會啄一個的頭,或兩個都啄,仿佛在說:“你知道啊,下次不能這樣啦。”公雞同樣會拉開兩隻打架的母雞。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人類的行為,但是我們能說管教小貓、小雞是人類意義上的懲罰或紀律嗎?貓的目的是解除煩惱,公雞或母雞的介入是避免家庭成員受傷,它們表現的是父母的保護本能。超過這點就將意味著倫理思考,而那是低等動物所不具備的。我相信,達爾文所提到的狒狒檢查抓了它的貓的腳爪,然後故意咬掉貓的指甲,屬於一種不同的更高的行為秩序。
對形成低等動物生活的這些因素的完整說明應該包括三種概念:本能、模仿(雖然無疑是本能的)和經驗。本能當然是主要的因素,我們用這個術語來指使動物或人在沒有指示或經驗時迅速做出反應的東西。所有動物都具有模仿能力,人類不是唯一的。一天,一位女士來訪,她最近兩年在倫敦,她的講話暴露了這個事實,她不自覺地學到了英國人講話的習慣。在南部幾年會讓新英格蘭人帶有南部的口音,反之亦然。年輕人當然比老年人更容易模仿。孩子模仿父母;年輕的作者模仿他喜愛的作家。
這樣非凡的意識被我們現在的一些自然文學作家賦予到野生動物身上,我要比以往更徹底地審查整個問題,盡我所能查明鳥類和四足動物究竟擁有多少和有什麼樣的意識。
在這裡,我將努力發揮自己的意識,探詢動物的意識,我認為,它被遠遠地過高估計了。
當情感過剩,就成了感情主義。在我們的時代,被全力培養的對自然的情感正經歷著這種改變,並柔化成對低等動物的感情主義。很多健康情感被推向極端,成為一種軟弱和疾病的標誌。對我們禽獸鄰居所受痛苦的憐憫可能是人類的情感;那么它是可以被培養和縱容的,以致變得脆弱感傷和不值得。當為生病和無家可歸的貓狗建立醫院;當任何形式的活體解剖都被呼籲停止;當動物被賦予人格、書上描寫野生動物有學校和幼稚園;當它們的幼崽被溺愛子女的父母以人類的方式指導和管教;當我們願意相信是理智而不是本能在引導它們,它們掌握了簡單的外科手術技術,縫補或截除自己的斷肢,給傷口塗藥;當我說,我們對我們的自然生命和情感的態度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那么情感就已經降級到感情主義,我們對自然的欣賞便失去了堅實的邊界。
無疑,任何團體中都有相當一部分人被當今流行的對野生自然的同形同性論的看法所吸引。這樣的觀點激發想像,觸及感情,令野生動物有趣得多。我們應該否認任何令鳥類和動物更有趣、更值得我們研究和欣賞的東西嗎?
對動物生活感情用事的看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處在於,它讓我們更照顧和憐惜我們的禽獸鄰居,壞處則表現在其導致了對它們生活的錯誤理解。無疑我所指的傾向,部分是由於我們不斷增長的人文主義和對較低等創造物的親緣情感,部分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即興自然研究的時代,鳥類、植物和樹木快速成為半數人口的愛好,當“誇張失實”的記者遍布田野和森林,我的年代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么多對野生生物的誇張和曲解。將人類的動機和品性賦予低等動物,並經常相信它們的計畫和策略中包含有理智和一定的機械學知識,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位流行的自然作家在一九○三年五月的《北美評論》上對一對黃鸝鳥巢的描述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些黃鸝建造的鳥巢如此超凡,只有在理論上歸結為說森林中有一個學校,這兩隻鳥在那兒讀過關於繩子的高級課程。除了其它對鳥類來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兩隻鳥還在繩子的尾端打了個結以避免它在風中磨損!如果一個不太聰明的孩子都覺得這個想法太過反常,試問,除了“自然研究的現代派”之外,還有什麼能讓黃鸝了解繩子會被風磨損,而且可以利用打結來防止呢?它們不會有機會了解;它們不會經歷繩子在風中鬆脫散開。的確,它們經常用繩子築巢,但那是隨意性的、胡亂地繞成形狀,沒有留下會在風中磨損的鬆開的尾端。有時,它們用繩子把巢和樹枝連上,但從來不打結或系起來,只是像小孩子一樣繞了一圈又一圈。教鳥兒用腳或喙打結是可能的,當然我要親眼看見才會相信。不過我們這裡說的黃鸝不但打結,而且打的是那種人拴馬鞍用的雙反套!更奇異的是,在新英格蘭一個榆樹環繞的城鎮,找不到一根合適懸掛鳥巢的樹枝,鳥兒們就下落到地面,把三條嫩枝系起來形成“完美的三角形”!(無疑是按照計畫和比例做成的)。它們把同樣長度(八到十英寸)的四條繩子系在框架的三個邊上,都是兩倍纏在一條更粗的繩子上,再把這整個設計獨特、製作精巧的機械裝置帶到樹上,和樹枝連起來,像你我能做到的一樣精確!它們的巢就懸在這個框架上,整個結構有兩尺長,達到了小吊籃的效果。更令人震驚的是,當這個鳥巢的真實性遭到質疑時,還有人宣稱他是親眼看到黃鸝建造的!到了現在這個程度,離水鳥給幼鳥建造小搖籃,或去湖泊河流劃用葉子做帆的小船,或鷦鷯住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還有多遠呢?離有人宣稱真的看見麻雀用弓和箭殺死知更鳥,甲蟲用針和線縫壽衣還遠嗎?鳥類築巢表現出品位和技術,但是很少有個體的智謀靈巧和發明。這裡提到的鳥巢完全超出自然範疇和它的進程,它屬於事物的另一種秩序,是一種機械設計,當然也就是“編造”出來的,很可能源自真的黃鸝巢,擔保其真實性的作者甘願做這個惡作劇的受害者,無疑,他在自然中專門尋找這類東西,因為他相信“自然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沒有止境的,即使對某一物種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界限,我想,我們任何時候看到長翅膀的馬或人馬或人魚都不會感到吃驚。
顯而易見,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情感,程度遠大於智力和道德,因此,它們表現出恐懼、愛戀、快樂、生氣、同情、妒忌等,因為它們痛苦或開心,因為它們有友情和依戀,有家庭和父母親的本能,簡單來說,它們生活的很多細節和我們人類是平行的,如果不小心,我們就容易把人類所有的心理賦予它們。但是同樣明確的是,我們所說的頭腦、智力,它們只是偶爾表現出一絲痕跡。它們不會積累財富,也不會積累知識。沒有語言的知識積累是可能的。人類從低等生物開始時,就發明了某種語言,動物的語言不過是各種叫聲,表示快樂、痛苦、恐懼或懷疑,它們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因為它們沒有語言的措辭和術語。另一章里我還會深入討論這一點。它們表現出的一個特徵是對知識的初步好奇。幾乎所有動物都偶爾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心,但這仍然是對那背後可能存在的危險的一種本能感覺。它們甚至好像也表現出無私和利他。一個記者寫信說她養的一隻金絲雀活到很大的年齡,最後虛弱到打不開給它的種子,而其後代要餵給它吃;達爾文舉例說,失明的鳥,在自然中,被同類餵食。斷言這樣的行為超出本能很可能還太倉促。我不會這么快就賦予動物以人類所使用的懲罰概念,雖然當小貓老是玩自己的尾巴,大貓會拳擊似的打它們。小雞打架時,母雞會拉開它們,有時還會啄一個的頭,或兩個都啄,仿佛在說:“你知道啊,下次不能這樣啦。”公雞同樣會拉開兩隻打架的母雞。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人類的行為,但是我們能說管教小貓、小雞是人類意義上的懲罰或紀律嗎?貓的目的是解除煩惱,公雞或母雞的介入是避免家庭成員受傷,它們表現的是父母的保護本能。超過這點就將意味著倫理思考,而那是低等動物所不具備的。我相信,達爾文所提到的狒狒檢查抓了它的貓的腳爪,然後故意咬掉貓的指甲,屬於一種不同的更高的行為秩序。
對形成低等動物生活的這些因素的完整說明應該包括三種概念:本能、模仿(雖然無疑是本能的)和經驗。本能當然是主要的因素,我們用這個術語來指使動物或人在沒有指示或經驗時迅速做出反應的東西。所有動物都具有模仿能力,人類不是唯一的。一天,一位女士來訪,她最近兩年在倫敦,她的講話暴露了這個事實,她不自覺地學到了英國人講話的習慣。在南部幾年會讓新英格蘭人帶有南部的口音,反之亦然。年輕人當然比老年人更容易模仿。孩子模仿父母;年輕的作者模仿他喜愛的作家。
序言
二十世紀下半葉,尤其是後二十年來,美國文壇上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流派——生態文學,它以描寫自然為主題,以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內容,展現出一道亮麗的自然與心靈的風景,有美國文學史上的“新文藝復興”之稱。它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的主要流派,堪稱美國文學中最令人激動的領域。
現代社會對自然造成的人為破壞,已經成為舉世關注的問題,人類所面臨的是核戰爭的威脅、慢性輻射的毒害、化學或生物戰爭、世界人口的可怕增長、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加劇、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表層土壤和地表水的急劇喪失、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垃圾泛濫、植物和動物不斷增快的滅絕速度……
在此背景下,“生態”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核心話題。在現代文明世界裡,與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相伴的則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濫、自我原子化、生存意義平面化等人類精神方面的危機。自然生態的危機和人的精神生態的危機密不可分,人怎么對待自然,就怎么對待社會和他人。僅僅通過生態科學發展提高環保技術、完善環保政策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關鍵是要通過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的變革來培育一種新的生活世界觀和生態文化。因此,對自然的歌頌與描寫、對保持我們腳下一片淨土的嚮往與追求,已經跨越了國界,具有一種普遍意義。
首先,生態文學注重的是生態系統的整體觀,自然不再僅僅是人類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為寫作的主要對象。以這種生態整體觀作為指導去考察人與自然的關係,勢必決定了人類所有與自然有關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的判斷標準不再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以人類利益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它關注的是有利於生態系統的整體和諧、穩定和持續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將自然生態的整體利益作為根本前提和最高價值,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到生態破壞與危機對人類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只有確保了整個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確保人類健康安全的持續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對人的影響,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對自然的讚美,人與自然重建和諧關係等方面時,生態文學重視的是人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熱切地呼籲保護自然萬物和維護生態平衡,熱情地讚美為生態整體利益而遏制人類不斷膨脹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對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奪和摧殘等等工具化對待自然的態度。生態文學探尋的是導致生態災難的社會原因,文化是如何決定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方式,社會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響地球生態的。這就要求從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向生物中心主義過渡,承認萬物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標準的“內在價值”。人類與其它生命一樣,只是地球生命團體中的成員。所有物種都是互相依賴的系統的一部分。所有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自身生命的完善。人類並非天生就高於其它生命。
在全球性生態危機之中,探索自然與人的關係,喚醒人的生態意識,已成為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生態文學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的定義,作家必須以全新的位置意識和生存方式呈現人與世界,與此同時,文學所要呈現的對象,則從人類社會延伸向整個世界與宇宙,文學關注的將不僅僅是人類的利益,而是整個生態圈的利益,並從是否對這個生態整體的利益有所貢獻來確立文學品質的標準。文學在升華為守護家園的事業以後,文學家的使命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不應再像主體性文學時代的文學家那樣簡單地謳歌人的力量、描述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表現人對世界的征服,而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反映和推動人們守護家園的事業。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生態文學的源頭是英國博物學家和作家吉爾伯特·懷特的《塞爾朋自然史》。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瑪麗·奧斯汀、阿爾多·利奧波德、雷切爾·卡森等繼承了這一傳統,使之延伸到了美國。生態文學之引人注目,不單是因為萬物關聯的深刻思想,對當下人類困境的觸及與揭示,更在於它形式上的新穎和獨特,它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其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一人稱為主,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鋼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進荒野冰川的自然環境時那種身心雙重的朝聖與歷險,是將個人體驗與對自然的觀察融合無間的結果。
生態文學也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它從開始時偏重科學考察的純粹自然史,逐漸過渡到將文學的詩意與科學的精確結合起來;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關係為主的自然散記,發展到當代主張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文學。
生態文學促使人們去理解文化對自然的影響,把人與自然的生態關聯視為社會和文化問題的深層內涵和動因,並從自然生態尋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因此,閱讀生態文學作品,我們不應將它們看做遊山玩水的休閒讀物,而應看做人類為擺脫生存困境、尋求精神健康的朝聖記錄。
本叢書選譯的三位作家均為美國生態文學名家,他們的著作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經典,收錄的他們的作品多為國內首譯,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
主編馬永波
二0一二年三月
現代社會對自然造成的人為破壞,已經成為舉世關注的問題,人類所面臨的是核戰爭的威脅、慢性輻射的毒害、化學或生物戰爭、世界人口的可怕增長、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加劇、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表層土壤和地表水的急劇喪失、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垃圾泛濫、植物和動物不斷增快的滅絕速度……
在此背景下,“生態”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核心話題。在現代文明世界裡,與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相伴的則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濫、自我原子化、生存意義平面化等人類精神方面的危機。自然生態的危機和人的精神生態的危機密不可分,人怎么對待自然,就怎么對待社會和他人。僅僅通過生態科學發展提高環保技術、完善環保政策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關鍵是要通過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的變革來培育一種新的生活世界觀和生態文化。因此,對自然的歌頌與描寫、對保持我們腳下一片淨土的嚮往與追求,已經跨越了國界,具有一種普遍意義。
首先,生態文學注重的是生態系統的整體觀,自然不再僅僅是人類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為寫作的主要對象。以這種生態整體觀作為指導去考察人與自然的關係,勢必決定了人類所有與自然有關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的判斷標準不再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以人類利益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它關注的是有利於生態系統的整體和諧、穩定和持續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將自然生態的整體利益作為根本前提和最高價值,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到生態破壞與危機對人類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只有確保了整個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確保人類健康安全的持續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對人的影響,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對自然的讚美,人與自然重建和諧關係等方面時,生態文學重視的是人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熱切地呼籲保護自然萬物和維護生態平衡,熱情地讚美為生態整體利益而遏制人類不斷膨脹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對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奪和摧殘等等工具化對待自然的態度。生態文學探尋的是導致生態災難的社會原因,文化是如何決定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方式,社會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響地球生態的。這就要求從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向生物中心主義過渡,承認萬物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標準的“內在價值”。人類與其它生命一樣,只是地球生命團體中的成員。所有物種都是互相依賴的系統的一部分。所有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自身生命的完善。人類並非天生就高於其它生命。
在全球性生態危機之中,探索自然與人的關係,喚醒人的生態意識,已成為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生態文學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的定義,作家必須以全新的位置意識和生存方式呈現人與世界,與此同時,文學所要呈現的對象,則從人類社會延伸向整個世界與宇宙,文學關注的將不僅僅是人類的利益,而是整個生態圈的利益,並從是否對這個生態整體的利益有所貢獻來確立文學品質的標準。文學在升華為守護家園的事業以後,文學家的使命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不應再像主體性文學時代的文學家那樣簡單地謳歌人的力量、描述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表現人對世界的征服,而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反映和推動人們守護家園的事業。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生態文學的源頭是英國博物學家和作家吉爾伯特·懷特的《塞爾朋自然史》。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瑪麗·奧斯汀、阿爾多·利奧波德、雷切爾·卡森等繼承了這一傳統,使之延伸到了美國。生態文學之引人注目,不單是因為萬物關聯的深刻思想,對當下人類困境的觸及與揭示,更在於它形式上的新穎和獨特,它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其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一人稱為主,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鋼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進荒野冰川的自然環境時那種身心雙重的朝聖與歷險,是將個人體驗與對自然的觀察融合無間的結果。
生態文學也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它從開始時偏重科學考察的純粹自然史,逐漸過渡到將文學的詩意與科學的精確結合起來;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與個人的思想行為關係為主的自然散記,發展到當代主張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文學。
生態文學促使人們去理解文化對自然的影響,把人與自然的生態關聯視為社會和文化問題的深層內涵和動因,並從自然生態尋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因此,閱讀生態文學作品,我們不應將它們看做遊山玩水的休閒讀物,而應看做人類為擺脫生存困境、尋求精神健康的朝聖記錄。
本叢書選譯的三位作家均為美國生態文學名家,他們的著作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經典,收錄的他們的作品多為國內首譯,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
主編馬永波
二0一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