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Engineering),於1990年經國家計委批准建設;1992年建成通過國家驗收;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2023年以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進行重組建設為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圍繞“雙碳”目標和能源供給安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巨量CO2減排和足量廉價綠氫供給難題,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的綠色氫電生產,使氫能安全經濟儲存輸運加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構建綠色多能融合供能系統與套用體系。

據2023年8月實驗室官網數據,實驗室設有5個研究部;有30萬元以上大型精密貴重測試儀器80餘套,其中10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18台;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有固定科研人員6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有在讀碩博研究生近千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Engineering
  • 成立時間:1992年12月
  • 機構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鹹寧西路28號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簡稱:MFFL
  • 創辦人陳學俊
  • 現任領導:主任:郭烈錦、學術委員會主任:金紅光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3個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平台,儀器設備,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文化傳統,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90年2月,經國家計委批准,建設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交大)
1992年12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3月,接受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材料與工程科學領域的第一次國家評估,被評為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科領域內的第一名。
2003年3月,再次接受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材料與工程科學領域的國家評估,被評為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科領域內的第一名,同時得分名列全部工程類實驗室中的第一名,被評為優秀。
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授予“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集體”並獲金牛獎。
2007年,入選國家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111”引智基地計畫。
2008年,在工程與材料領域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類實驗室。
2010年,在實驗室成立“國際清潔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2011年,獲得國家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111”引智基地計畫第二期滾動資助。
2013年3月,第四次接受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材料與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又一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年,實驗室“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國際合作基地”入選2013年度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18年,在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再次獲得優秀。
2019年,入選教育部、外專局“111引智基地”(2.0版本)。
2023年,由郭烈錦院士帶領,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為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歷史沿革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有固定科研人員6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傑青7人,長江特聘教授5人,中組部“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1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四青”15人次(優青5人,青年長江4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次等);省部級人才稱號41人次。2014年—2020年1月,實驗室入選科睿唯安/湯森路透能源領域和交叉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4人次、入選愛思唯爾中國地區高被引科學家20人次、入選愛思唯爾全球能源工程和機械工程學科高被引科學家3人次、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Top1%高被引科學家1人次,有36人次進入ESI資料庫相關領域科學家排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專職)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郭烈錦(1999年)、黃佐華(2002年)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烈錦(1997年)、黃佐華(1999年)、嚴俊傑(2011年)、蘇光輝(2011年)、魏進家(2012年)、白博峰(2014年)、呂友軍(2019年)、敬登偉(2020年)、沈少華(2022年)、徐峰(2022年)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呂友軍(2013年)、敬登偉(2014年)、徐峰(2015年)、湯成龍(2017年)、金輝(2019年)、何熾(2019年)、劉明(2020年)、孫成珍(2022年)
國家級青年人才計畫入選者:沈少華(2015年、2017年)、周強(2015年)、惲迪(2016年)、王金華(2016年)、邱傑(2017年)、王洪(2017年)、盧晨陽(2018年)、劉茂昌(2019年)、巫英偉(2019年)、楊貴東(2019年)、胡二江(2020年)、張英佳(2020年)、陳榮華(2020年)、張大林(2021年)、王江峰(2021年)、李雲召(2021年)、常春然(2021年)、金明尚(2022年)、蘇進展(2022年)、張亞培(2022年)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工程科學領域連續三期滾動資助的NSFC創新群體1個,中組部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據2023年8月實驗室官網數據,實驗室有國際合作平台4個。
NSFC創新群體:能源高效節約和可再生轉化利用的多相流理論基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工程科學領域連續三期滾動資助)
中組部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能源高效節約和可再生轉化利用的多相流理論基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源有序轉化”基礎科學中心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國際合作平台:能源高效與再生利用的熱物理科學創新引智基地、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澳3M合作研究中心、國際可再生能能源研究中心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研究團隊

儀器設備

據2023年8月實驗室官網數據,實驗室有30萬元以上大型精密貴重測試儀器80餘套,其中10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18台;自主設計建設的大型實驗系統20餘套。
實驗平台
研究分部
儀器設備
多相流與大型熱能動力系統工程研究部
O2/CO2燃燒煙氣輻射及對流傳熱特性及CO2綜合處理與利用實驗台、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燃燒及傳熱實驗平台、海水淡化關鍵技術實驗平台、碳氫燃料高溫熱物性線上測量系統、碳氫燃料流動換熱及燃料評估實驗平台、小型高速高精度渦輪氣動特性實驗平台、微型燃氣輪機熱電冷聯供系統實驗平台、射油器混合、空化與汽蝕特性實驗系統、環形空心葉柵縫隙除濕實驗系統
石油工程多相流與測試技術研究部
井筒流動與傳熱實驗台、濕氣兩相流量測量技術實驗台、POGO兩相流實驗系統、蒸汽水冷凝泡狀流動實驗平台
可再生與替代能源及分散式動力系統研究部
石英管微型釜式反應器、超臨界水煤氣化制氫批次反應系統、熔融鹽與超臨界水氣化制氫耦合實驗台、太陽能標準化測試系統、自然循環式太陽能聚光與光催化耦合制氫反應系統、光電化學耦合有機物降解系統、積分球式光催化反應測量系統、腔式太陽能吸熱器熱工水力學實驗台、高溫高壓定容燃燒裝置、激波管實驗平台、平面雷射誘導螢光燃燒診斷系統、雷射噴霧測量系統、有機工質低溫發電實驗系統、城市污泥的超臨界水處理機資源化利用系統
過程和系統節能與高新技術研究部
柱狀微結構表面流動噴射沸騰實驗系統、表面活性劑減阻節能的尺度放大與強化換熱實驗系統、(逆布雷頓循環)制冷機實驗台、熱真空冷阱低溫環境實驗台、空氣外掠多孔介質層的傳質實驗台
通用理論與技術研究服務部
製冷劑閃蒸噴霧冷卻實驗台、雷射照射下血管熱效應研究實驗平台、光譜測量實驗台、基於振動弦法的黏度/密度同時測量實驗系統、材料及強化塗層抗高溫高速固體顆粒沖蝕性能實驗系統
資料來源:
公共測試平台
名稱
儀器設備
多相流流場及相運動測試平台
粒子圖像測速儀(PIV)、紅外熱成像儀、六通道熱線測速儀、雷射噴霧測量系統、微核磁共振分析儀、高壓汽水兩相含氣率β/γ射線測量系統、脈衝染料雷射器、動態信號採集和實時分析儀、高壓質量流量計、GSE仿真軟體、材料顯微鏡、高速數字攝像系統等
多相流燃燒及產物分析測試平台
激波管設備、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全自動定量分析線上質譜儀、攜帶型FTIR氣體分析儀、熱分析系統、雙腔高壓高溫定容燃燒裝置等
多相流體物性測試技術平台
可視化流變儀、熱分析系統、頻譜分析儀、數字相關儀、參考級數字萬用表及校準器、動態信號分析儀、基準級壓力檢定系統、絕熱加速量熱儀、動態多組分氣體/蒸氣吸附分析儀、SOFC測試系統、全天候環境模擬實驗平台、低溫制冷機、Materials Studio分子動力學模擬軟體等
能源催化材料的光電熱性能表征與微多相流催化反應測試平台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全自動物理化學吸附儀、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元素分析儀、微波化學合成系統、球磨機、高溫高壓反應釜、電噴霧飛行時間質譜儀、時間分辨紅外光譜儀、納秒雷射光路、原子力顯微鏡、實時線上紅外分析系統、模擬太陽能標準化測試系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
資料來源: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各研究部的研究方向
研究部
研究方向
多相流與大型熱能動力系統研究部
1.化石能源潔淨高效轉化與利用
2.超高參數氣液兩相流與安全傳熱
3.熱能動力系統節能與控制
反應堆工程多相流及安全研究部
1.反應堆熱工水力
2.嚴重事故與緩解
3.核技術與套用
石油工程多相流研究部
1.深水油氣開發與流動安全保障
2.非常規油氣開發與多相滲流
3.油氣水多相流測量科學與技術
可再生與替代能源研究部
1.太陽能和氫能轉化與利用
2.新能源材料
3.替代燃料與先進燃燒
特殊環境多相流與高新技術研究部
1.生物醫學工程多相流熱物理
2.微重力與微尺度多相流
3.國防高新技術多相流
資料來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49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首席科學家項目4項及課題37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項目4項及課題1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21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項目39項,攀登計畫、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計畫、ITER專項等3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60項(基礎科學中心1項、創新群體1項、重大項目1項及課題15項、儀器專項2項、重點項目34項、面上項目180項),省部級項目260餘項,橫向課題169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139項;郭烈錦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源有序轉化”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成功立項(預算經費2億元),2019年啟動;蘇光輝主持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CFR600示範快堆鈉-水蒸汽發生器綜合性能考核試驗驗證項目,2018年啟動(國撥預算3.165億元)。
截至2019年11月,實驗室科研人員在中國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000餘篇,其中有90篇論文入選工程、化學、材料、物理等領域的ESI高被引論文、8篇入選萬分之一高被引論文、2篇入選前沿科學領域;有6篇NATURE子刊、CHEM REV、ENERG ENVIRON SCI等SCI論文3524篇、SCI資料庫核心總引用67429次(其中他引58608餘次),EI收錄論文5000餘篇;撰寫專著等150餘部。
2020年11月,實驗室教師李洋課題組實現室溫可見光誘導催化二芳基醚類碳氧鍵斷裂,以論文形式發表在《自然通訊》,論文題目為“Visible-light photoredox-catalyzed C–O bond cleavage of diaryl ethers by acridinium photocatalysts at room temperature”。
2021年3月,實驗室沈少華課題組利用含硼雜質/氮缺陷的g-C3N4超薄納米片成功構建了具有優異光催化分解純水性能的Z型異質結,以“Boron-doped nitrogen-deficient carbon nitride-based Z-scheme heterostructures for photocatalytic overall water splitting”為題在《Nature Energy》雜誌上線上發表;5月,實驗室金輝課題組研究成果分別以“Influence of Stefan flow on the drag coefficient and heat transfer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a supercritical water cross flow”和”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diabatic/cooled/heated spherical particles with Stefan flow in supercritical water”為題在《Physics of Fluids》雜誌上線發表。
2022年4月,實驗室郭烈錦團隊應邀在新創辦的國際學術期刊《Carbon Neutrality》發表“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n direct carbon mitigation by ordered energy conversion and full resource utilization”論文。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授權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610餘項;起草標準20餘部、技術規範1部。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創新爭先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64項;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入選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國家級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獲獎類型
等級
成果名稱
獲獎人
198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管內汽液兩相流與沸騰傳熱特性的研究
陳學俊,林宗虎,陳聽寬,陳立勛,周芳德
1987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夾心風燃燒器的研製
徐通模,惠世恩,許晉源
1988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能源技術政策研究
陳學俊
1989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火電廠熱系統節能理論及其套用
林萬超,劉光鐸,徐永康,陳國慧,孫實文,邢秦安
199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變異煤粉濃度燃燒器
徐通模,惠世恩,劉仲軍,周小天
199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高壓汽水兩相與傳熱試驗系統
陳聽寬,陳學俊,趙國凌,羅毓珊,田永生,陳宣政,李遏龍
199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高壓汽水兩相流實驗迴路
陳聽寬,陳學俊,趙國凌
1995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等獎
JN-1型火電廠節能診斷儀
林萬超,薛祖升,嚴俊傑,陳國慧,張秀田,邢秦安
1996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超臨界鍋爐關鍵技術研究
陳聽寬,田永生,羅毓珊,鄭建學,徐進良,畢勤成,楊冬等
1999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四等獎
脈管制冷機理論和結構的重要發展
朱紹偉,王超,吳沛宜,陳鐘頎,周遠
200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無公害冰櫃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
劉志剛,孟松柏,陰建民,李代儒,何茂剛,朱振峰,劉鹹定,張喻,鞠飆
200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類環狀流微膜蒸發板翅式冷凝蒸發技術
吳裕遠,閻振貴,陳流芳,毛央平,姜春榮,劉永忠
200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KM6載人太空飛行器空間環境試驗設備研製
侯予
2003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環保節能型混合製冷劑的研究及其在冰櫃中套用
劉志剛,承勇,何茂剛,陳哲華,吳江濤等
2004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傳熱與流動過程數值預測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陶文銓,何雅玲,宇波,王良璧,李增耀
2005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農業滴灌灌水器基於迷宮流道流動特性的抗堵設計及一體化開發方法
盧秉恆,趙萬華,吳普特,魏正英,王尚錦,張鳴遠等
200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複雜約束條件氣液兩相與多相流動及傳熱研究
郭烈錦,陳學俊,趙亮,赫小紅,何銀年
2007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螺桿壓縮機設計理論、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邢子文,吳華根,劉元璋,束鵬程,顏立永,姜韶明,彭學院,何東平,楊永才,暢雲峰,姜福民,金杭海,曹鋒,王楠,張希良
2009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高效低阻氣體強化傳熱技術及其套用
何雅玲,陶文銓,屈治國,王學軍,何建龍,唐桂華
2009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油氣集輸的節能減排和安全高效關鍵工藝及裝備
郭烈錦,白博峰,張西民,張少軍,王鑫,冉新權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汽液兩相流升壓加熱與液位控制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嚴俊傑,林萬超,劉繼平,陳國慧,邢秦安,曹?輝,種道彤,武心壯,王樹欽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氣田含油污水回用處理技術及工程套用(合作)
張寧生,屈撐囤,吳新民,冉新權,王香增,王新強,朱天壽,宋紹富,劉海浪,李天太,周芳德
2012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多尺度多物理場耦合的複雜系統中流動與傳熱傳質機理研究
何雅玲,唐桂華,趙天壽,閔春華
2015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高效節能的連續螺旋推流強化傳熱技術及套用
王秋旺,曾敏,張劍飛,羅來勤,楊建鋒,陳貴冬
2015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內燃機低碳燃料的互補燃燒調控理論及方法
黃佐華,王金華,胡二江,湯成龍,張英佳
2015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空調器舒適性智慧型控制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王友寧,屈治國,高保華,王曄,付裕,張新起,程永甫,吳洪金,雷永鋒,馬玉新
201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多相流能質傳輸集儲與轉化理論及方法
郭烈錦,敬登偉,沈少華,蘇進展,劉茂昌
2017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先進核動力系統多因素跨維度強耦合動態分析技術及套用
蘇光輝,秋穗正,田文喜,巫英偉,張大林,張亞培
2017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60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開發、研製與工程示範
呂俊復,徐鵬,肖創英,胡昌華,聶立,蘇虎,馬懷新,陳英,劉吉臻,楊海瑞,胡修奎,鄭興勝,李星華,楊冬,岳光溪
2017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氣液固凝並吸收抑制低溫腐蝕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套用
趙欽新,嚴俊傑,王雲剛,劉 明,梁志遠,種道彤,姜衍更,陳衡,宋修奇,陳曉露
資料來源: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2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學官網數據,實驗室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據2023年8月實驗室官網數據,實驗室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有在讀碩博研究生近千人。
2023年6月15日,實驗室郭烈錦院士團隊全國首批創立並承擔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2023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能源動力類A+專業”,排名全國第一。
時間
獎勵名稱
等級
成果名稱
獲獎人
1981年
全國優秀教材
二等獎
《鍋爐原理》第一版
陳學俊
1989年
國家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銳意改革,全面提高熱工課程教學質量
陶文銓,吳沛宜,王啟傑
1991年
機械委教材獎
二等獎
《鍋爐原理》第二版
陳學俊
1991年
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多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業務素質—結合課程教學開展第二課堂
劉桂玉,趙小明,何雅玲
1995年
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工程熱力學》教學中CAI的建設及實踐
劉志剛,何雅玲,趙小明,陽健民,傅秦生
1997年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拓寬博士專業面加強博士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張文修,陳鐘頎,凌永祥,楊光珍,劉蘭珍
1999年
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加強實踐,跟蹤前沿,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名牌課程
陶文銓,王秋旺,何雅玲,王育清
2000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傳熱學》(教材)
楊世銘,陶文銓,李心桂
2001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面向21世紀熱工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陶文銓,何雅玲,馬一太,陳貴堂,吳存真
2001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加強實踐,跟蹤前沿,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計算傳熱學系列課程
陶文銓,王秋旺,何雅玲,王育清
2001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傳熱學》
楊世銘,陶文銓
2001年
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面向21世紀熱工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陶文銓,何雅玲,馬一太,陳貴堂,吳存真
2002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計算傳熱學的近代進展》
陶文銓
2002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內燃機學》
周龍保,劉忠長,高宗英,劉聖華,黃佐華,汪映
2002年
陝西省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化工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新體系的建立
劉永忠,馮霄,劉宗寬,劉芙蓉
2003年
陝西省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化工大類高級專門人才多目標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馮霄,劉永忠,李謙定,郭人民,楊建洲
2003年
陝西省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李崇祥,吳業正,連國均,張亞玲,何茂剛
2005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新世紀我國能源動力類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與實踐
陶文銓,豐鎮平,何雅玲,李國君,張亞玲
2005年
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二等獎
《熱工基礎與套用》
傅秦生,何雅玲,趙曉明,唐桂華
2006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新世紀我國能源動力類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與實踐
陶文銓,豐鎮平,何雅玲,李國君,張亞玲
2009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基於3P模式的可持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實踐
程光旭,邱捷,張萍,楊鵬,朱繼洲,何茂剛,張勝利
2009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以隊伍建設為綱,教學科研相長,創建一流系列熱工精品課程
何雅玲,陶文銓,何茂剛,王秋旺,劉志剛,趙小明,傅秦生
2009年
陝西省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以隊伍建設為綱,教學科研相長,創建一流系列熱工精品課程
何雅玲,陶文銓,何茂剛,王秋旺,劉志剛
2013年
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多模式培養以及多種形式學位論文標準的創建與實踐
何茂剛、陳花玲、張俊峰、別朝紅、蘇秦、鄒建華、郭煒
2013年
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改革反應堆熱工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國際化核能人才
蘇光輝、田文喜、巫英偉、秋穗正、賈斗南
2015年
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特等獎
課程與時俱進,重大項目引領,構建一流的工程熱物理創新型研究生培養平台
陶文銓,何雅玲,王秋旺,何茂剛,李增耀,劉志剛,唐桂華,趙小明
資料來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月,實驗室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挪威、韓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中國台灣地區等三十餘個國際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協定,共享科學研究資源、開展聯合人才培養、共同申請雙邊國家合作項目,並推進能源領域國際合作實驗室的建設工作;2017年、2018年實驗室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能源子聯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化工子聯盟;2019年入選教育部、外專局“111引智基地”(2.0版本),同時獲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一帶一路”留學基金委高端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合作交流

文化傳統

實驗室徽志整體以藍色為標誌色,代表流體;上部為流體流動的圖案,形似水流,代表動力工程和多相流;下部為實驗室英文名稱MFFL,體現研究方向。
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
徽志
實驗室曾赴革命聖地瑞金開展學習革命先烈艱苦奮鬥精神的黨建活動,參觀葉坪謝氏宗祠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紅軍烈士紀念塔、中央司法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舊址、毛主席舊居等;曾召開“‘戰疫’當前,做新時代‘硬核’共產黨員”的微黨課報告會、召開學習《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主題會議。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實驗室主任、管理委員會主任
學術委員會主任
顧問委員會名譽主任
顧問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副主任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實驗室專職行政副主任
于洋
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主任
任職時間
姓名
1990年—1997年
1997年—2002年
資料來源:
歷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任職時間
姓名
1990年—1997年
1997年—2002年
2002年—2014年
2014年—2019年
資料來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