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又稱環境意識供應鏈管理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注重對於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關於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確切定義,目前理論界對此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總的觀點是指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分”及“無任何副作用”貫穿於整個供應鏈中,這就是綠色供應鏈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色供應鏈管理
  • 作者:王能民,孫林岩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ISBN:7302114056
供應鏈管理,基本思想,特徵,充分考慮環境問題,強調供應商之間的數據共享,閉環運作,體現並行工程的思想,充分套用現代網路技術,基本內容,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供應過程,綠色生產,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產品廢棄階段的處理,綠色度,評價體系,評價方法,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加強供應商的環境管理,加強用戶環境消費意識,加強管理部門的環境執法,研究現狀與戰略意義,圖書《綠色供應鏈管理》,內容介紹,章節目錄,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是指由原材料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用戶組成的鏈狀結構、通道或網路。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的製造、運輸、使用過程都會產生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態平衡。
綠色供應鏈管理

基本思想

供應鏈管理理論已提出20多年, 關於供應鏈的定義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內涵。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製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 概念僅局限於企業的內部操作層上, 注重企業的自身資源利用。
後來供應鏈的概念注重了與其他企業的聯繫, 注重了供應鏈的外部環境, 認為它應是個“通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換成產品, 再到最終用戶的轉換過程”。
而到了最近, 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係, 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與一切前向的關係, 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後向的關係。綠色供應鏈是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環境的影響, 其目的是使產品從原料獲取、加工、包裝、存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 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從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特徵

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如下特徵:

充分考慮環境問題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畫、組織、協調及控制。它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 將供應鏈各個環節聯繫起來的全過程集成化管理。它強調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以正確的方式將產品送達顧客, 但它僅僅局限於供應鏈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沒有充分考慮在供應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產生何種影響、是否合理利用資源、是否節約能源、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與回收、環境影響是否做出評價等等, 而這些正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所應具備的新功能。

強調供應商之間的數據共享

數據共享包含綠色材料的選取、產品設計、對供應商的評估和挑選、綠色生產、運輸和分銷、包裝、銷售和廢物的回收等過程的數據。供應商、製造商和回收商以及執法部門和用戶之間的聯繫都是通過In ternet 網來實現的。因此,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數據流動是雙向互動的, 並通過網路來支撐。

閉環運作

綠色供應鏈中流動的物流不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 更是一種“綠色”的物流。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品、廢料和在運輸、倉儲、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損壞件及被用戶淘汰的產品均須回收處理。當報廢產品或其零部件經回收處理後可以再使用, 或可作為原材料重複利用時, 綠色供應鏈沒有終止點, 是“從搖籃到再現”; 如經處理後可重新銷售、可回到製造廠和可作為原材料使用。

體現並行工程的思想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從原材料生產、製造到回收處理, 實際上是研究的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並行工程要求面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在設計一開始, 就充分考慮設計下游有可能涉及的影響因素, 並考慮材料的回收與再利用, 儘量避免在某一設計階段完成後才意識到因工藝、製造等因素的制約造成該階段甚至整個設計方案的更改。因此套用並行工程的思想, 使材料的生產、產品製造過程和回收與再利用並行加以考慮。

充分套用現代網路技術

網路技術的發展和套用, 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也為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企業利用網路完成產品設計、製造, 尋找合適的產品生產合作夥伴,以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最佳化組合利用, 減少加工任務、節約資源和全社會的產品庫存; 通過電子商務搜尋產品的市場供求信息, 減少銷售渠道; 通過網路技術進行集中資源配送, 減少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基本內容

綠色供應鏈管理包括從產品設計到最終回收的全過程, 其體系如圖1 所示。

綠色設計

研究表明, 產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 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 , 因此, 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使設計結果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資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環境污染最小。綠色設計主要從零件設計的標準化、模組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設計上進行研究。
(1) 標準化設計使零件的結構形式相對固定, 減少加工難度和能量的消耗, 減少工藝裝備和拆卸的種類和複雜性。
(2) 模組化設計滿足綠色產品的快速開發要求, 按模組化設計開發的產品結構便於裝配, 易於拆卸、維護, 有利於回收及重用等。
(3) 可拆卸設計就是零件結構設計布局合理, 易於接近並分離的聯結結構, 便於毫無損傷地拆下目標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處理, 減少環境污染。
(4) 可回收設計是指回收設計的產品在其壽命周期內達到最大的零部件重複利用率、儘可能大的材料回收量, 減少最終處理量。

綠色材料

原材料供應是整條綠色供應鏈的源頭, 必須嚴格控制源頭的污染。從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 經過各種手段加工形成零件,同時產生廢腳料和各種污染, 這些副產品一部分被回收處理, 一部分回到大自然中。零件裝配後成為產品, 進入流通領域, 被銷售給消費者, 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 要經過多次維修再使用, 直至其生命周期終止而將其報廢。產品報廢后經過拆卸, 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於產品的裝配, 一部分零件經過加工形成新的零件, 剩下部分廢物經過處理, 一部分形成原材料, 一部分返回到大自然, 經過大自然的降解、再生, 形成新的資源, 通過開採形成原材料。從綠色材料的循環生命周期可以看出, 整個循環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 同時產生許多環境污染, 這就要求生產者在原材料的開採、生產、產品製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資源, 減少環境污染。

綠色供應過程

供應過程就是製造商在產品生產時,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採購, 確保整個供應業務活動的成功進行, 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 主要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
(1) 綠色供應商。選擇供應商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批量柔性、品種多樣性和環境友好性等。積極的供貨方把目光聚焦於環境過程的提高,對供貨的產品有綠色性的要求, 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 減少廢物產生。因此供貨方應該對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有毒廢物污染、是否通過ISO 14000、產品包裝中的材料、危險氣體排放等進行管理。
(2) 綠色物流。物流主要是在運輸、保管、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過程對環境負面影響的評價。評價指標如下: ①運輸作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氣體的排放、噪音污染等。②保管過程中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③搬運過程中會有噪音污染, 因搬運不當破壞商品實體, 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④在包裝作業中, 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資源、有毒的材料, 造成環境污染。

綠色生產

生產過程是為了獲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狀而施加於原材料上的機械、物理、化學等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包括毛坯製造、表面成形加工、檢驗等環節。需綜合考慮零件製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轉化過程和轉化過程中物料流動、物能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影響等狀況。
(1) 綠色工藝。在工藝方案選擇的過程中要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工具機、刀具和切削液的選擇,儘量根據車間資源信息, 生成具有可選擇的多工藝路線, 提高工藝選擇簡捷化程度,達到節約能源, 減少消耗, 降低工藝成本和污染處理費用等。
(2) 生產資源。隨著加工水平的提高,儘量減少加工餘量, 便於減少材料的浪費和下腳料的處理。應考慮切削下腳料的回收、分類、處理和再利用。
(3) 生產設備指生產設備選擇考核設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情況。零、部件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維修或保養時間合理, 費用適宜; 維修人員勞動強度不太大等。
(4) 提高綠色產品製造中的宜人性, 通過改善生產環境, 調整工作時間及減輕勞動強度等措施, 可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 提高生產效率。
(5) 重視環境保護。在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都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污染物。

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

(1) 綠色銷售是指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 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①企業根據產品和自身特點, 儘量縮短分銷渠道。減少分銷過程中的污染和社會資源的損失。②選用中間商時, 應注意考察其綠色形象。③開展網上銷售。作為新的商務方式,電子商務是很符合環保原則的, 發展前景廣闊。④在促銷方式上, 企業一方面要選擇最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方式, 另一方面, 更要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的綠色特徵。
(2) 綠色包裝。消費者購買產品後, 其包裝一般來說是沒有用的, 如果任意丟棄,既對環境產生污染, 又浪費包裝材料。綠色包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實施綠色包裝設計, 最佳化包裝結構, 減少包裝材料, 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循環使用。
(3) 隨著物流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車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氣環境因此受到嚴重污染。綠色運輸主要評價集中配送、資源消耗和合理的運輸路徑的規劃。集中配送指在更寬的範圍內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 減少運輸次數。資源消耗指在貨物運輸中控制運輸工具的能量消耗。合理規劃運輸路徑就是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運輸過程。
(4) 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上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循環利用, 使用壽命是延長產品壽命, 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 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再循環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 通過少製造和再製造方式, 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循環, 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

產品廢棄階段的處理

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 同時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 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環再用和報廢處理。
(1) 產品的回收需經過收集、再加工、再生產品的銷售三步完成。通過收集可重用零部件, 它又分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製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 生產出多種再生產品; 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報廢, 但其材料可再生後再利用。可將廢舊產品運輸到回收加工工廠處理, 最後把再生產品運輸到銷售地點進行銷售。
(2) 產品的循環再用是指本代產品在報廢或停止使用後, 產品或其有關零部件在多代產品中的循環使用和循環利用的時間。
(3) 完全無用的廢棄物的處理。在初步處理和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需進行填埋、焚燒等處理。

綠色度

目前“綠色”這個概念套用很廣, 如綠色設計、綠色製造、綠色供應鏈等。“綠色”被認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 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綜合國內外的研究, 我們認為“綠色”是一個與環境影響緊密相關的概念, 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的評價, 通常是以相關的環境標準和法規為基準, 當供應的環境影響符合要求時,即認為是綠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可定義為綠色的程度或對環境的友好程度, 即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負面環境影響越大則綠色度越小, 反之則越大。
綠色供應鏈是以傳統的供應鏈為基礎, 並結合製造技術、控制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新的套用技術, 其目標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通常採用開發新型供應過程、最佳化或改進傳統供應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

評價體系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不僅是一個環境效益顯著的行為, 也是供應商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減少資源消耗, 可降低製造成本; 同時,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 可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罰款,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此, 綠色供應鏈的環境評價是一種戰略經營決策, 使製造者無論從經濟社會方面, 還是從環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根據上述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研究內容, 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體系。綠色設計主要是對標準化設計、模組化設計、可拆卸設計和可回收設計進行評價; 綠色材料主要是對綠色材料的加工屬性、環境屬性和經濟性進行評價; 供應過程主要是對供應商和物流進行評價; 綠色製造主要是對工藝設計、資源、生產設備、宜人性和環境保護進行評價; 流通過程主要是對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進行評價; 產品廢棄階段主要是對回收再用、循環再用和廢棄物的處理進行評價。

評價方法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綜合評價實際上是解決評價對象多因子模式識別和排序問題。由於以上方法在建立環境系統評價指標上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如液體污染、噪聲污染和清潔程度等定量指標很難做出估計, 在決策中, 只能藉助專家的意見。而AHP 是一種既有堅實的理論背景, 又能客觀地反映專家和決策者主觀意見的簡單、合理、可靠的數學結構方法。
在現實世界中, 人們對事物的推理、判斷、預測和決策等智力行為通常都是在問題領域的信息不完全、不確定、不精確或模糊的條件下進行的。知識推理是根據所獲得的信息通過數據分析、推理, 從而產生合理的決策規則而形成有用知識的過程。粗集理論(Rough Set) 是由波蘭科學家Z1Paw lak 教授提出來的對不完整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學習、發現的新方法。目前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中一個較新的學術熱點, 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的關注。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決策涉及到技術、經濟、企業素質、企業實力、環境和產品特點等諸多因素, 是一個多目標、多屬性的複雜決策問題。其綠色性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係著供應鏈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採用上述理論, 把AHP法、粗集理論和理想解排序法相結合, 求得環境綜合評價的最優解。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由於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 因此企業在決定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 應仔細分析自身的狀況, 要從承載能力和實際出發, 既能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 又能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 明確認識實施目標, 確保成功。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 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 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
強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環境意識, 企業高層領導轉變觀念, 積極地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恰如其分地同供應鏈聯繫在一起考慮, 通過學習和培訓, 提高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環境認識, 讓員工了解企業本身對環保的重視。
實施綠色採購。儘量根據企業的需求,採購原材料和零部件, 減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庫存量, 對有害材料, 儘量尋找替代物,對企業的多餘設備和材料要充分利用。

加強供應商的環境管理

綠色供應過程對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要根據製造商本身的資源與能力、戰略目標對評價指標加以適當調整, 設定的指標要能充分反映製造商的戰略意圖。其次, 強調供應商與製造商在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上對環境保護的認同, 這是實現供應鏈成員間戰略夥伴關係形成的基礎; 複次, 供應鏈成員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最後, 在供應商之間具有可比性, 這樣有利於在多個潛在的供應商之間擇優比較。

加強用戶環境消費意識

要從我國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資源負荷重、壓力大的角度出發, 充分認識綠色消費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發展綠色消費可以從消費終端減少消費行為對環境的破壞, 遏制生產者粗放式的經營, 從而有利於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 發展綠色消費不僅可以從優質無污染的消費對象來改善人們的消費質量和身體健康, 而且在消費過程中通過觀念的轉化、行為的轉變, 提高廣大民眾對環保、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加強管理部門的環境執法

由於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是相對有限的,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最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就不能確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 會對生產過程進行適當的修改, 但由於習慣、經驗、技術、設備和資金的影響, 大多數企業生產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 效果怎樣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業效益很好, 想對生產過程進行大改造, 節約資源和能源及減少環境污染, 也不願冒風險。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顧環境污染。這時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進行。執法部門廣泛深入地宣傳環保, 既向各企業決策者宣傳綠色市場行銷觀念, 又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針對不同對象, 採取不同方式進行教育培訓。

研究現狀與戰略意義

人類物質文明發展中對資源使用量的急劇擴張, 已經造成了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及綠色平衡的失調。因此,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 大多數國家先後相應地調整了自己的發展戰略, 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呈現出綠色戰略趨勢, 綠色工藝、綠色產品、綠色產業不斷出現。由於一個產品從原材料開採到最終消費, 其間經歷了很多生產和流通過程, 因而, 綠色戰略就不僅是某個工藝、某個產品、某個企業所能解決的問題, 它涉及到整個供應鏈中所有企業的各項活動, 綠色供應鏈管理在這個時候便應運而生。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僅僅是基於供應鏈上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雖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節約, 但這只是考慮到企業的成本和企業內部環境的改善, 並沒有充分考慮過在製造和流通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所產生的影響, 並沒有考慮到使用產品的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回收與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在供應鏈中考慮環境因素的研究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被提出, 但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大規模、有意識的研究綠色化物流是在20 世紀90年代初。
1994年, 韋伯研究了一些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建議通過環境準則來選擇合適的原材料, 同時注重再生利用, 並提出了綠色採購的概念。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製造研究協會(MRC)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40萬美元的資助下, 進行了“環境負責製造(ERM) ”研究, 將綠色供應鏈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 並於1996 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在我國, 近年來在綠色製造及相關問題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863CIMS主題均支持了一定數量的綠色製造方面的研究課題, 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綠色供應鏈作為綠色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的一些大學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但目前的研究還僅僅集中在概念和理論上。
由此可見, 國際上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研究還較分散, 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實踐先驅也還局限在上述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因此, 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 將綠色設計管理、機械製造工藝、評價方法和決策技術相結合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其對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保護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書《綠色供應鏈管理》

作者:王能民,孫林岩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7302114056
出版日期:2005 年9月

內容介紹

《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對國內外有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介紹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分析工具:物質流分析與生命周期評價技術;從外部性、信息不對稱、供應鏈成員的自利行為等角度分析了綠色供應鏈運營中所面臨的障礙性因素;從運營環境的培育與市場競爭秩序的規範、成員間的協調等角度探討如何克服由於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所導致的運營障礙;利用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建立了綠色供應鏈運營績效的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相應的案例。
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

章節目錄

1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環境管理模式的演變9
1.3本書的主要內容152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17
2.1綠色供應鏈的定義、要素與結構17
2.2綠色供應鏈的運營18
2.2.1綠色供應鏈運營的影響因素18
2.2.2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決策問題20
2.2.3綠色供應鏈運營的管理技術21
2.2.4綠色供應鏈在特定產業運營中的研究23
2.3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25
2.4綠色供應鏈管理進一步研究的領域273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30
3.1綠色供應鏈的內涵與概念模型30
3.1.1綠色供應鏈的內涵30
3.1.2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模型35
3.2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哲理基礎45
3.2.1公平與效率45
3.2.2集成管理54
3.3綠色供應鏈運營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理58
3.3.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58
.3.3.2綠色供應鏈運營管理的基本原理60
3.4案例:宜家的綠色供應鏈管理654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分析工具70
4.1物質流分析70
4.1.1工業代謝70
4.1.2物質流分析72
4.2生命周期分析75
4.2.1生命周期評價的起源及發展75
4.2.2生命周期評價的實施77
4.2.3資料庫和分析軟體83
4.2.4生命周期評價與綠色供應鏈管理86
4.3案例89
4.3.1魯北企業集團89
4.3.2建築瓷磚的環境影響評價91綠色供應鏈管理目錄5綠色供應鏈運營的障礙分析93
5.1已有研究的回顧93
5.2外部性對綠色供應鏈運營的影響95
5.2.1外部性95
5.2.2外部性對綠色供應鏈運營的影響99
5.3信息不對稱對綠色供應鏈運營的影響102
5.4成員的自利性對綠色供應鏈運營的影響109
5.4.1製造模式選擇的靜態博弈109
5.4.2製造模式選擇的動態博弈110
5.5案例:肯德基“蘇丹紅事件”1126綠色供應鏈的運營環境117
6.1綠色供應鏈運營環境概述117
6.2政府行為與綠色供應鏈運營環境的培育120
6.3針對綠色供應鏈運營中存在外部性的政府行為124
6.3.1政府監督125
6.3.2政府激勵131
6.4針對綠色供應鏈運營中信息不對稱的政府行為137
6.4.1提供公共信息137
6.4.2對製造商信息行為的規制140
6.5案例: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1437綠色供應鏈運營的成員協調148
7.1綠色供應鏈運營的成員協調概述148
7.1.1供應鏈協調的回顧148
7.1.2綠色供應鏈運營協調的特殊性154
7.2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供應商選擇159
7.2.1綠色供應鏈運營與供應商選擇159
7.2.2綠色供應鏈運營條件下的供應商選擇準則161
7.2.3綠色供應鏈運營條件下的供應商評價模型165
7.3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信息共享機制167
7.3.1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信息共享效應167
7.3.2綠色供應鏈運營中信息共享的實現174
7.4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社會效益機制179
7.4.1效用函式的重構179
7.4.2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社會效益機制185
7.5綠色供應鏈運營中的產品定價190
7.5.1考慮傳統產品提供者行動的定價行為190
7.5.2不考慮傳統產品提供者行動的定價行為193
7.6案例:西安開米股份有限公司1958綠色供應鏈運營的績效評價199
8.1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的簡要回顧199
8.2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工具: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201
8.2.1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內容201
8.2.2scor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套用206
8.3綠色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211參考文獻2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