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臭蛙

綠臭蛙

綠臭蛙,無尾目蛙科臭蛙屬。雄蛙體長78~88mm,雌蛙體長93~131mm。頭部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瞳孔橫橢圓形,眼間距與上眼瞼等寬;鼓膜小,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兩斜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綠臭蛙
  • 拉丁學名:Odorrana margarat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臭蛙屬 
  • :綠臭蛙 
  • 英文名:Green Odorous Frog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地區分布,

形態特徵

背麵皮膚光滑,無背側褶,體側皮膚有小痣粒。指、趾具吸盤,縱徑大於橫徑,腹側溝均顯著,第三指吸盤寬度不大於其下方指節的兩倍;後肢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左右跟部重疊,脛長超過體長之半,無跗褶,趾間全蹼。體背面綠色,兩眼問有一個白色小點,體後端棕色散有褐黑色斑點,四肢背面綠色或棕色有褐黑色橫紋,股後褐黑色大花斑或碎斑甚顯。繁殖期雄性胸部有“△”形白色刺團,第一指婚墊發達,無聲囊,背側有雄性線。卵徑3.5 mm左右,乳白色。第26~40期蝌蚪全長36mm,頭體長13mm左右,尾長為頭體長的l 86%左右;頭體細長而扁平,體尾橄欖棕或深棕色,散有黑褐色點斑;尾肌發達,尾鰭低或平直,尾末端鈍圓;上唇無乳突,口角及下唇乳突一排,交錯排列,口角部位副突少。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390~2 500m的山區流溪內。溪內石頭甚多,水質清澈,流速湍急。溪兩岸多為巨石和陡峭岩壁;喬木、灌叢和雜草繁茂。成蛙常棲于山澗湍急溪段,多蹲在長有苔蘚、蕨類等植物的巨石或崖壁上,頭迎向水面,稍有驚擾即跳人急流或深潭中。繁殖期在12月左右,雌蛙產卵於石下,約705粒左右。蝌蚪底棲,常在石下或回水凼底的腐葉下。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寬,其種群數量較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地區分布

甘肅(文縣)、山西(垣曲)、四川、重慶、貴州、湖北(丹江口、通山),湖南(桑植),廣西(蒙山、興安、資源)、廣東(新豐、連州);國外分布於越南(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