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綠背鷺
- 拉丁學名:Butorides striata
- 門:鳥綱 Aves
- 目:鸛形目 Ciconiiformes
- 科: 鷺科 Ardeidae
- 屬:綠鷺屬 Butorides
- 種:綠鷺 B. striatus
- 英文名:Striated Heron
形態特徵,區別辨識,世界範圍亞種,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性格,遷徙,食物,飛行,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體長48厘米,翼展52-60厘米,體重200-250克。的深灰色鷺。體型小,頭頂黑,枕冠亦黑色;上體蟬灰綠色;下體兩側銀灰色。後頸、頸側及頰紋灰色;額、喉白色。背及兩肩披有窄長的青銅綠色的矛狀羽,向後直達尾部。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緣—褐色;腳和趾—黃綠色。
區別辨識
一、綠鷺亞成鳥和夜鷺亞成鳥的區別:
綠鷺亞成鳥和夜鷺亞成鳥上體翼上都具白點,但綠鷺為羽緣白色,遠不如夜鷺的粗大白斑;
綠鷺亞成鳥快長為成鳥時,頂冠為黑色。
二、綠鷺亞成鳥和池鷺亞成鳥的區別:池鷺亞成鳥翼上無任何白斑,兩脅和腹部可見清晰潔白色,易於區分。
三、綠鷺(43厘米)小於池鷺(47厘米)及夜鷺(60厘米)。
世界範圍亞種
全世界記錄36亞種(Howard&Moore,1980):
B.s amurensis:亞洲東北部到菲律賓群島、巽他群島
B.s moluccarum:摩鹿加群島
B.s solomonensis:南太平洋西南部的索羅門群島
B.s actophilus:華南及華中甚常見
B.s javanicus:印度東部到菲律賓群島、巽他群島
B.s papuensis:紐幾內亞西北部
B.s brevipes:非洲東岸的索馬里、紅海沿岸
B.s idenburgi:紐幾內亞的內陸部分
B.s atricapillus: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到蘇丹和南非南部的開普省
B.s chloriceps:印度、斯里蘭卡
B.s macrorhynchus:紐幾內亞南部、澳大利亞東部
B.s rutenbergi:馬達加斯加
B.s cinerea:澳大利亞西部沿岸
B.s rhizophorae:葛摩群島
B.s littleri:紐幾內亞南部、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北部
B.s degens:塞席爾群島
B.s crawfordi:阿爾達伯拉群島
B s stagnatilis:澳大利亞北部和西北部
B.s albolimbatus:斯里蘭卡西南方的馬爾地夫群島
B.s patruelis:塔希提島
B.s actophilus:中國、印度支那半島北部到印度尼西亞
B.s rogersi:澳大利亞的中西部
B.s spodiogaster: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蘇門答臘西部
B.s steini:小巽他群島
B.s carcinophilus:中國台灣、蘇拉威西、菲律賓群島
棲息環境
綠鷺棲息于山區溝谷、河流、湖泊、水庫林緣與灌木草叢中。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區溝谷、河流、湖泊、水庫林緣與灌木草叢中,有樹木和灌叢的河流岸邊,海岸和河口兩旁的紅樹林裡,特別是溪流縱橫,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樹木生長的河流水淹地帶和茂密的植被帶,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柳樹生長的河流水淹地帶最為喜愛。性孤獨,常單獨在黃昏和晚上活動。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蟹、蝦、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
性格
性孤僻羞怯。棲於池塘、溪流及稻田,也棲於蘆葦地、灌叢或紅樹林等有濃密覆蓋的地方。結小群營巢,多棲於池塘、溪流及稻田,也棲於蘆葦地、灌木叢或紅樹林等有濃密覆蓋的地方,白天休息,夜間外出尋食。
遷徙
綠鷺部分遷徙,部分為留鳥。在中國,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為留鳥,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通常在4月中旬到4月末遷來北方繁殖地,9月中旬到9月末離開東北繁殖地遷往南方越冬地。
食物
綠鷺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蟹、蝦、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覓食主要在清晨和黃昏,有時白天也覓食。通常站在水邊等待過往魚類到來,然後從棲息的樹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飛翔時也能扎到水中捕食。
飛行
飛行時兩翅鼓動頻繁,飛行速度甚快,但通常飛行高度較低,一般多在水而上10~20米,很少超過河岸樹的高度,飛行時腳往後伸,遠遠突出於尾外,但縮頸較小而不甚明顯。
分布範圍
綠鷺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地方,主要是亞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和濕地。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東南部、華東、華南和台灣及海南島。
分布狀況:亞種amurensis繁殖於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南方沿海地區;actophilus在華南及華中甚常見;javanicus甚常見於台灣及海南島。
繁殖方式
巢呈淺碟狀或淺碗狀,巢置地面2.7~4.0m,多在距主幹較近的枝杈上,巢大小:外徑40cm,巢高13cm,巢深6cm,由楊、柳、榆的乾枝構成。有時也見棲息於濃密的灌叢中或樹蔭下的石頭上,不棲於較暴露的樹木高處或頂枝上。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4.5克,嘴峰9毫米,翅長和跗跖13毫米,全身除頭、肩、上背、下背和腰等處有部分灰色絨羽,頸側和兩脅有白色絨羽外,其他全赤裸無羽,顏色為肉黃色。育雛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育雛時親鳥站在巢緣將嘴伸到幼鳥嘴中,大約10餘天后幼鳥方能離巢。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列入國家林業局《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