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翅鴨指名亞種(學名:Anas crecca crecca)是綠翅鴨的亞種之一。屬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重約0.5千克。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側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尾下覆羽黑色,兩側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極為醒目,在水中游泳時,很遠即可看見。憑藉這些特有的特徵,很容易與其他野鴨區別開來。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前後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喜集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集成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活動。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是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葉,有時也到附近農田覓食收穫後散落在地上的穀粒。也吃螺、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綠翅鴨指名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自眼周向後有寬闊的黑褐閃綠的帶紋,經耳區而左右相併連於後頸基部;頭和頸的餘部都是深栗色,僅頦和額基淺黑褐;自上嘴基部至眼下還有狹窄淺棕近白色的縱紋,此紋在眼後延伸約20毫米,介於綠色帶斑和栗色部分之間;上背、兩肩的大部分及兩脅等均為黑白相間的蟲蠢狀細紋;下背和腰暗褐色,各羽邊緣較淡;尾上覆羽黑褐色,羽毛邊緣淺棕色;尾羽相同,但褐色稍淺;外側肩羽乳白以至淡黃色,外羽片的邊緣絨黑色,形成寬闊的塊狀斑;兩翅的表面大都暗褐色,大覆羽具有淺棕色或白色端斑;次級飛羽外側數枚的外羽片呈絨黑色,內側數枚的外羽片為金屬翠綠色,形成翼鏡;最內一枚的外羽片灰白色,也有寬闊的絨黑色邊緣;次級飛羽均具有白色或棕白色的狹端。這樣一來,翠綠色的翼鏡前後均有白邊(前方的白邊為大覆羽的端斑),內外側均為絨黑色,因而特別明顯。胸部棕白色,滿布以黑色小圓點,下胸較上胸稀少:腹部也是棕白色,下腹微呈暗褐色蟲蠢狀細斑;中央的尾下覆羽絨黑色,兩側覆羽在前的也是絨黑色,在後的為乳黃色。
雌性成鳥(繁殖羽):頭頂和後頸均棕色,滿布以黑色粗紋;頭和頸的兩側也是這樣,但棕色向下漸淡,黑紋變細;頗、喉及前頸均白,而雜以褐色點斑。體軀背面黑褐,各羽具有棕黃色“V”形細斑和棕白色邊緣,背以下的“V”形斑較短而不著。兩翅與雄性相似,但翼鏡較小些;尾羽暗褐,而具白色狹邊。下體與雄鴨相似,但兩脅和下腹均無蟲蠢狀細斑,兩脅具褐色“V”形粗斑,下腹微雜以淡褐色小圓斑;尾下覆羽白,而具有褐色軸紋。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下嘴較淡:跗蹠棕褐,爪黑色。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下嘴較淡:跗蹠棕褐,爪黑色。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在開闊、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擾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種水塘中,非繁殖期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灣、沙洲、沼澤和沿海地帶。
生活習性
飛行時,象其他鴨類一樣,把頭向前直伸出來,整個鳥體形成一個三角形。飛得很有勁,往往橫列成直線或“V”字形向前急進。當它們從水面飛起時,有時沖天直上,有時卻揮動兩翅掠過一段水面後,才從水中升起;降落時,也往往在水面掠過一段距離,而入水中。叫聲尖銳,很似“qir-rii”或“kriil”,它們在冬季很少鳴叫。
綠翅鴨南遷最早,9月中旬就遷到長江流域,10月初開始到達廣東沿海一帶。在長江流域,數量高潮在12月中就已出現,在中國廣東常在1-2月間,至3月中旬以後則逐漸北返。在長江中游,綠翅鴨與其他水鴨一樣,均集中於大的水域,主要是遠離人類活動的廣闊、水淺而難以通航的大形湖泊,所以洞庭湖的中心地帶是最理想的棲息場所。至於它的數量,除在野外進行觀察外,可從獵人的獵獲量大體上反映出來。在洞庭湖和波陽湖,綠翅鴨的數量約占各種鴨總數的15%。在江蘇太湖,它也是越冬水鴨中優勢種之一,特別是在3-4月間,約占野鴨總數的12.7%。在廣東沿海一帶,它的數量大大地超過任何種野鴨,在所見的鴨類中,最低限度有1/3以上是這種鴨
綠翅鴨與其他野鴨不同,幾乎全天都得見它在稻田取食,早晚比較繁忙,直至夜間有些還停留在水田找吃。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古北區的中部和北部,繁殖於中國東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遷至中國北緯40°以南的大多數非荒漠地區。地區性常見鳥。
種群現狀
綠翅鴨指名亞種是中國水鴨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從它們的食性看,冬季主要吃植物性物質,特別是水草、水藻等,無明顯益害關係。但當它們在華北一帶遷徙過境時,及它們初遷到南方地區的一段時期,正值秋收,常為害莊稼,對收成是很不利的,應及時組織狩獵,化害為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