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崖角藤(學名:Rhaphidophora luchunensis):為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崖角藤屬的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西南部至南部等地,生長於海拔1,700米至2,15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常綠闊葉林或苔蘚林的大樹幹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附生藤本。幼莖深綠色,腹面扁平,生少量不定根、貼附於地面腐殖質層或樹幹苔蘚層,背面圓形、串珠狀或節節狀,每節長1-2厘米,粗5-7毫米,節與節相連之處極縊縮,粗僅1-2毫米,每節具3個外凸的半月形葉痕;葉柄細長,長4-6厘米,葉片乾時膜質,披針形,長漸尖,基部楔形,不等側,全緣,長8-10厘米,寬2.2-3.8厘米,I級側脈4-5對,II級側脈不明顯,有網狀細脈。
成熟莖綠色,腹面黃白色、扁圓形,節間長1.5厘米,兩側生緊貼於樹皮上的肉質氣生根(長1-2厘米,也有長達18厘米的);分枝常短,節間長7-8厘米。葉二列,葉柄長20-25厘米,基部粗約1厘米,綠色,腹面具槽,背面圓形,芽時具膜質葉鞘,後脫落,頂部關節長約1厘米;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7厘米,寬5-12厘米,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乾後均變黑褐色,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斜圓形,一側略下延;不等地羽狀深裂,每側裂片2-3,或一側全緣,另一側2-3裂,裂彎與中肋相距2-3厘米;或花枝葉片羽裂,其它全緣;也有全株葉片全緣的;I級側脈9-10對,鮮時表面下凹,背面隆起;II級側脈多數,較細弱,均斜伸,近邊緣向上弧曲並連結,網脈極不明顯。
花序生於分枝近頂部節腋,柄長12-14厘米,綠色,圓柱形,直立。佛焰苞淡黃綠色,早落,遺有高約5毫米的草黃色斜環形苞痕。肉穗花序無梗,長12-13厘米,圓柱形,上下近等粗,鮮時粗2-3厘米,乾後粗8-10毫米,先端鈍圓,基部斜,花兩性:雄蕊4,花絲幾不存在,花葯貼生於子房周圍的上部,稍外露,果時宿存,花粉灰白色;子房綠白色,頂平、五邊形、寬4毫米、向下楔形,長8毫米,柱頭長圓形,黃褐色,無柄,稍外凸,胚珠多數,長圓形,珠柄纖細,著生於由隔膜(從基底上升的)形成的側膜胎座上。
漿果彼此分離至基部,桔紅色,頂部黃綠色,倒圓錐狀,長6毫米,頂部粗4毫米,具4-6條鈍棱,果皮肉質、厚、多汁,種子多數。花期9-11月,果翌年6-7月成熟。
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1700-215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苔蘚林的大樹幹上。
分布範圍
中國國特有。產於雲南西南部至南部,模式標本采自綠春黃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