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解讀與教學案例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解讀與教學案例

19世紀後半葉,科學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取代了威信主語的哲學思想,達爾文的進化論促進心理學研究得到了新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曾對當時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相類似的以科學發展促進教育變革的現象在20世紀末同樣出現了。

基本介紹

  • 書名: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解讀與教學案例
  • 作者:錢初熹
  • 出版時間:2003年11月
  • 開本:32開
基本信息,前言,目錄,

基本信息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解讀與教學案例
作者:錢初熹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11月 開本:32開
版次:第一版 頁數:54頁
印張:1.875 字數:68千字
書號:7-5621-2977-0 裝訂:簡裝
定價:6.0元

前言

廣闊的視野
一、科學三大基礎發現對教育的影響
20世紀末,科學家們揭示了原子、生命分子的秘密,發霉了電子計算機。這三大科學基礎的發現,引發了原子革命、脫氧核糖核酸(DNA)哥們好計算價格每。至此,物質、生命、計算機的大部分法則都被揭示了。科學家開始發現一種非對稱性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這一發現賦予科學以一種全新的特性,科學從封閉型系統走向開放型系統,科學方法論也由主導地位移到於多種方法論平起平坐的位置。
這種新的更為微妙的秩序被引入到學校教育。從那時起,20世紀初以來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易於量化的讓位於更為複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路,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打成個轉變的通道。課程主題的變化更強調跑步過程和許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較少重視跑道本身。教師與學生之間得關係也將更少地體現為擁有知識的教師教導無知的噓聲,二更多地體現為一群個體在共同探究有關課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互相影響。於是,後現代主義課程的標準,既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取代了課程論奠基者泰勒提出的目標、經驗、方法、評價的課程標準。這種新的課程標準為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想像與創造的空間。
另一方面,自計算機革命以來,人流不斷地加快信息化進程的步伐。信息化進程的飛速推進,促使信息化社會的特徵在21世紀不斷地強化。尤其是隨著網路的進一步普及,圖像記錄和傳播的作用正在不斷地增大,美術教育或者說視覺藝術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地提高,其作用也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信息化進程還促使藝術表現與創作、傳播與體驗方式的轉變。“無線寬頻”不僅促使藝術創作和接收方式發生很大的轉變,同時也對教育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大衛.約斯指出:“與電腦化世界的相互作用,將允許我們思考我們的視野,就像現代戰鬥機飛行員的面罩,我們的意念將給予我們雙重視角,一個是我們身邊的物質世界,另一個是用之不竭的網際網路聯結”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挑戰不僅體現在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方面,也體現在教師角色與學生學習等多方面,美術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
二、後現代主義思潮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在教育面臨變革的同時,科學家所發現的這種新的更為微妙的秩序也被引入了藝術領域。後現代主義思潮對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現代藝術的第一特點是具有“雙重解碼”或兩面性,以表明現在、過去和未來是緊密相關的;第二個特點是折衷性;第三個特點是解釋的多重性。
朱利安.弗里曼指出:“縱觀全局,如今,藝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國際化了。各世界級藝術館將繼續支配潮流,因為只有這些藝術館才具備潛能,可以展出和存貯一些更有意思的、但與繪畫關係不大的創造。還記得繪畫吧?畫布?畫紙?是碌碌的顏料和畫筆?繪畫仍存在,不過,不管你喜歡與否,只是作為一個項目列入包括藝術製品、大型裝置、表演藝術、攝影和錄像在內的範疇。還有直接插進來位居首席的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幾乎肯定會改變微妙現住所理解的’創造活動’。”
在建築領域,解構主義的觀點對建築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日趨平凡的後現代典雅主義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里貝斯肯德的主要作品、柏林博物館的擴建工程、猶太博物館體現了後現代典雅主義得觀點。里貝斯肯德指出:我的設計走在“兩條線之間”,形式和空間按照柏林城歷史上德國人和猶太人的組織關係。曲折的“之”字形平面布局,代表著歷史的連續性。被覆蓋的直線和“之”字形相交時,變得不可見,象徵著缺失。(圖2)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後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例子隨處可見。例如,春節時,可口可樂的廣告,身著中國傳統服裝的娃娃,喝著來自西方的可口可樂;家居設計中,現代科技產品(電視機、空調機等)與傳統的紅木家具融為一體;在現代城市的大街上,行人們身著傳統圖案的服裝,具有民族風味的服裝成了搶手貨。總之,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隨時發現這樣的現象。(圖3、圖4)
三、融合的研究領域
上述後現代的多元文化觀和國際視野給美術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此思潮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美術教育者不斷地突破以往狹隘的學科界限,拓寬美術教育研究的領域。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屆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和地區美術教育大會的主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一發展軌跡。
1993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了InSEA第28界國際美術教育大會。會議主題選用了畫家高庚(Paul Gauguin)都不做的主題:“我們是什麼?我們來自何方?走向何方?”在21世紀即將來臨之際,不同文化背景的美術教育者作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共同探討了這一永恆得主題在美術教育領域中的含義。
1998年8月20日-24日,在日本東京召開了InSEA亞洲地區會議東京大會。大會的主題為“人類.造型美.教育”。大會的目的是,以國際理解與協作為前提,亞洲以及全世界的美式教育者匯集一堂,共同研究美術教育的任務與使命,探求通過藝術教育來提高文化水準,以達到促進人格完善,促進世界和平的目的。(圖5)
1999年9月22日-26日,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召開了InSEA第30屆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大會的主題為“文化與傳統”。與會者對美術教育中文化與傳統的問題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討,對與藝術文化有關的、富有意義的美術教育的課題有了新的認識。
2000年12月27日-29日,在香港召開的亞太地區美術教育大會的主題為“新世紀的地區經驗及展望”。在全球經濟及文化邁向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與會者通過對話及分離經驗,從跨越地區界限的交流中發現彼此的特點,取長補短,開拓出既配合自身實際情況,又富本土特色的美術教育。
2001年11月召開的InSEA亞洲地區美術教育大會的主題為“藝術.人文.科技”。在新世紀的開端,為人藝術與人文、科技的關聯討論藝術教育的課題,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2002年8月,預定在紐約召開的InSEA第31屆世界大會的主題為“通過藝術的國際對話”,這一主題又分為“傳統的再想像”、“美學的再考察”、“精神的再創造”、“多媒體及其意義的再檢討”、“研究方法的再調查”五個小主題。(圖6)
總而言之,21世紀的美術教育在尊重多元、重視反思與開展對話的情境中展開,美術教育者將更加重視行動與實踐,關注處於社會中個人的生活經歷及其文化在世界中的位置。在創造各種所研究的世界的同時,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在“融合的視域”中不斷尋找新的生長點,開創新的生成境界。這就是21世紀美術教育為我們描繪的美好藍圖。

目錄

序言廣闊的視野……1
一、科學三大基礎發現對教育的影響……1
二、後現代主義思潮對藝術發展的影響……2
三、融合的研究領域……3
第一章學校美術課程的改革……5
一、學校美術課程改革的方向……5
二、綜合課程的發展概況……6
三、我國的學校美術課程改革……15
思考與討論……18
第二章“綜合.探索”學習領域……19
一、“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範疇與達成目標……19
二、目標.教學活動建議.評價建議……21
三、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設計……24
思考與討論……25
第三章“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資源開發……26
一、課程資源開發……26
二、美術課程的新資源……30
三、“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內容的設計……31
思考與討論……32
第四章“綜合.探索”教學活動範例……33
一、我國“綜合.探索”教學活動範例……33
二、外國“綜合.探索”教學活動範例……45
思考與討論……50
後記……51
附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