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韜緯略

經韜緯略

韜略指的是《六韜》、《三略》,兩者都是古代的兵書,後來稱用兵的計謀為韜略。經緯是地圖上經度和緯度的合稱。經韜緯略就是軍事上的智謀能達到各個方面,形容善於戰鬥和用兵.形容人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有雄才大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韜緯略
  • 拼音:jīng tāo wěi lüè
  •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才能
  • 近義詞:文韜武略 、經天續地
解釋,韜,略,

解釋

【詞語】:經韜緯略
【解釋】:經、緯:織物的豎線叫“經”,橫線叫“緯”,比喻規劃。韜略:知識、才幹,思想、智慧。形容人有雄材偉略,能做非常偉大的事業。

傳說《六韜》為西周呂望所撰,計六卷。呂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謀善斷,長於用兵,他曾助周滅商,封於齊,官至太師,俗稱姜太公。後經研究,認定《六韜》一書乃戰國時人托其名而輯成!“韜”即用兵之謀略,“六韜”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韜》共60篇2萬餘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礪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糧、略地、火戰、虛壘、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眾、分險、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凡是先秦軍隊編制、管理、訓練、行軍、布陣、攻守、戰具、兵器及其軍事理論,幾乎無所不包。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述,並有夾注,語言生動,說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軍事專著,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閒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於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並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於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並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於 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 (見《下略》)。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