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閥值

經濟閥值

經濟閾值(economic threshold,簡稱ET)是病害合理防治時機的一種病害密度指標。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情),病害達此密度時應該採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種群密度增加而達到經濟損害水平。是由經濟損害水平派生的,最早由美國昆蟲學家斯特恩(V.M.Stern,1959)在防治害蟲的研究中與經濟損害水平一起提出來的。荷蘭扎多克斯(J.C.Zadoks)在植物病害研究中使用行動閾值(action threshold)與之對應。中國通常採用防治指標這一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閥值
  • 外文名:economic threshold
  • 性質:病害密度指標
  • 提出人:黑德利
基本介紹,活動方法,

基本介紹

由於黑德利(J.C.Headly,1972,1982)提出的“經濟閾值”恰好是斯特恩(1959)定義的經濟損害水平(EIL),在以後的許多引述和解釋中常把二者混淆。EIL是權衡一場預計發生的病害在經濟上是否值得防治的指標和為了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而控制病害的最佳密度。ET則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採取防治行動時的病害密度。在蟲害防治中,ET通常小於EIL,但是在使用高效殺蟲劑能立即殺死害蟲,制止其為害時,ET可能等於EIL。當防治蟲態不是為害蟲態或存在天敵益菌等自然抑制因素時,ET也可能大於EIL。植物病害的發生規律有別於蟲害,從侵染到顯症之間有一個潛育期,防治措施難於做到立即或完全終止其為害。扎多克斯分析了多種防治技術所起的控制作用,認為防治效果主要歸結為降低流行速率和使病害流行曲線向後推移(見圖)。以套用殺菌劑為例,如果已經預測到一場病害將要按圖中直線1所示的情況發展,在收穫前某一關鍵期病情將超過EIL。必須採用某一種防治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速率,以控制病情在EIL以下。從EIL水平點按防治後的流行速率(斜率)作直線2,與原來的流行曲線1的交點的縱坐標值即為ET,其橫坐標Ta即為採取行動的時間。由此看出,病害防治中ET總小於EIL,制定ET的依據是EIL、病害流行動態和防治效果。不同生育期有不同的經濟閾值。中國現行的多數防治指標是針對化學防治的經驗值,由一些植保專家憑經驗,參考部分定量研究結果討論制訂的。其中也包含了風險估計、農民心理和病害知識,在實用過程中還要考慮藥劑種類、價格、施藥技術和環境條件而作適當調整。

活動方法

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指標可以簡化防治步驟,減少濫用農藥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成為現代防治技術體系的重要環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