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經濟活動的現象,分為3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 套用學科:歷史
  •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時期
  • 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
  • 第三階段:從北宋到清代時期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原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基本規律和啟示,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遠古到西晉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儘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直到三國時期,孫吳地區的農業雖得到一定程度開發,但曹魏所在的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
從遠古到西晉期間,中國經濟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與北方的黃河流域自然條件較好,中華先民最早開發這一地區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南方的吳國和西南的蜀國地區雖然開始開發,然其經濟基礎薄弱,這種開發僅蜀國局部開發成功,曹魏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這正是日後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

第二階段

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超過其它地區,不能僅看其發展速度。現實經驗證明,由於經濟發展的起點低,往往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在起步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會大大超過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據此,我們不能說此時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超過北方,而只能說南方此時正處於經濟開發階段,南方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
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盛大發展,但唐朝“安史之亂”前,經濟重心還是一直在華北平原,北方經濟總的來說在整體上仍占一定優勢。直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間,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之所以開始趨於平衡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從西晉後期,北方大量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④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加速經濟發展;
⑤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唐朝“安史之亂”後到五代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開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
①自唐朝晚期以來,北方人民為了逃避戰亂,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南方戰爭相對較少,局勢相對穩定,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南方政權的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農業,大力興修水利,鼓勵生產,推動了經濟恢復和發展;
④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第三階段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這是經濟重心繼續南移並最終完成的重要階段。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持續發展,到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高宗趙構經汴河退至揚州,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遷後,由此引發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規模南遷,此次中原人移居地包括今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其中多數北宋將相臣僚追隨高宗移居臨安。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誌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入侵,臨安陷落,南遷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遷,擁進廣東、福建等地,最初定居於廣東粵北的南雄、韶州地區。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揮戈南下攻陷南雄、韶州,為避兵燹,那些於北宋末年及以後移居南雄的北方士民又於宋末元初繼續順北江南遷珠江三角洲。明代,珠江三角洲進入大規模的開發階段。清代,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帝國惟一合法的外貿特區,珠江三角洲也成為十八、十九世紀東方的世界貿易中心。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於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經濟重心始終在南方。

原因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自然因素

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政治因素

這表現為: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鬥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經濟因素

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基本規律和啟示

①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區域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從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的。
②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往往是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宋金對峙時期等等)。
③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經濟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摧毀經濟發展的成果。
④由於戰亂,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引進和運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⑤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⑥政治中心南移對於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響,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對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具有一定影響。
⑦經濟重心南移是漫長歷史變遷中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當前,在祖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之間的保持協調發展,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