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中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

經濟轉型中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

《經濟轉型中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是依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由楊雲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轉型中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雲彥
  • 依託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從能力的視角展開農民工發展與社會融合理論構建和政策研究。巨觀層面,重點分析農民工政策對其目標群體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的巨觀效應及其後續影響,為促進農民工能力發展、社會融合、推動城市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明確的理論依據;微觀層面,基於經濟主體(農民工、企業)的異質性假設和區域差異,著重分析具有不同特徵的農民工群體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的差異及社會支持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本項目的特色在於:(1)本項目從能力發展這一視角出發,把農民工的自身稟賦和外部的社會支持統一在了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的理論分析框架裡面,具有更明確的政策含義。(2)農民工不僅要面對自身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等內生性變數的約束,以及制度性的歧視政策等外生變數的限制,還要面對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這些都會阻礙農民工的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本項目通過實證分析,明確社會支持在消除這些約束條件及促進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中的作用。

結題摘要

現有研究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文獻多集中於社會學領域,而本項目套用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和研究範式,基於農民工自身稟賦等內生性變數和政府社會支持政策等外生性變數,建立一個理解經濟轉型期農民工能力發展和社會融合的理論分析框架,明確其中的約束條件和動力機制,為我們理解農民工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課題研究內容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1)經濟轉型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國農民工現狀研究;(2)經濟轉型期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的理論分析框架;(3)基於個體特徵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專題研究;(4)基於企業特徵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專題研究;(5)基於區域特徵的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專題研究;(6)我國農民工社會支持政策的地方經驗的個案研究;(7)促進農民工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的社會支持政策研究。 課題利用的關鍵數據主要有1998年和2005年武漢市農民工抽樣調查數據;2007年湖北省丹江口、鄖縣和河南省淅川縣農村入戶調查數據;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等系列數據。2013和2014年全國六省份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據。 利用計量工具,研究主要發現有:(1)農民工的社會融合包括群體進城後在就業、行為、心理、文化、身份認同等多維度上的融合,是融入與接納相互交織的互動過程。(2)能力貧困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障礙,表現為城市就業能力的貧困、家庭保障能力的貧困和城市生存能力的貧困;個人素質、家庭稟賦、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是個人發展能力形成的基礎條件;技術學習、資源獲得、權利賦予是農民工能力動態形成的重要環節。(3)城市長期保障的缺失、農村較高的收入預期會降低城市融入意願;工作時間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具有代際差異,業餘生活有顯著影響但不存在代際差異。(4)人力資本存量越高、社會資本越豐富、家庭化遷移程度越高,農民工社會融合程度越好。 課題研究的科學意義:一方面政府應該為農村勞動力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提供寬鬆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勞動契約關係和城鎮居民醫保體系,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問題,以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