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是1997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速水融、宮本又郎,由厲以平、連湘翻譯。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
- 作者:日 速水融、宮本又郎 編
- 譯者:厲以平、連湘
- ISBN:9787108010988
- 頁數:334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1997-11
- 裝幀:精裝
- 副標題:日本經濟史 1
- 叢書:日本經濟史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概述 17―18世紀
引言
一 從“中世”到“近世’
二 德川時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
三 德川日本比較史的探討
四 德川日本的年貢
五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數量概觀
1 實物經濟各種變數的動向
2 17世紀的經濟發展――大開墾與人口爆炸
3 江戶中期――是“停滯社會”嗎?
4 19世紀――經濟成長的開始
六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貨幣形勢
德川經濟的制度性框架
引言――何為制度性框架
一 德川和平制度的穩定
二 市場規模的擴大
1 國家的統一
2 兵農分離與商工農分離
3 度量衡的統一
三 經濟激勵的形成
1 貢租制與農民的生產熱情
2 農民對土地的權力
四 貨幣經濟的制度結構
1 近世前夜貨幣流通的實際狀況
2 小額通貨供給體制的實行
3 德川時代的貿易
一 “鎖國”的背景―― 生絲與銀幣
1 問題所在
2 生絲輸入與國內市場
3 從灰吹銀到銀幣
二 “鎖國”時代的長崎貿易
1 金銀的流出與對策
2 貿易定額的設定與會所貿易
3 經濟思想的確立與貿易
三 藩貿易的開展
1 對馬藩的朝鮮貿易
2 薩摩藩的琉球貿易
4 大開墾人口小農經濟
引言
一 問題所在
二 開發的進行
三 家族結構的變化
四 農家經營結構與人口的增加
五 小農經濟
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動力
引言
一 16世紀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 進入江戶時代的先行條件
1 室町時期、戰國時期的商品流通
2 16世紀的產業結構
二 幕藩制與商品生產、流通
―― 為商品生產的制度框架
1 幕藩體制的結構
2 城市化的進展與大米市場的形成
3 三大中心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4 地方領國的市場
5 向“封閉體系”過渡
三 江戶時代前期的商品生產和流通
――地區分工的結構和本質特徵
1 17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2 18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3 1714(正德4)年大阪的運出入結構
四 作為轉形期的18世紀
――商品生產的深化與地域分工的重構
1 經濟結構的變化
2 地方特產的形成
3 “江戶周邊經濟圈’的形成
4 市場的擴大及其原因
5 小農家庭經營對市場經濟的參與
五 地方名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結構
――――地方產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1 地方特產的生產和流通的各種形態
2 地方醬油釀造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龍野醬油為例
3 地方棉織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姬路棉布為例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
引言
一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模式
1 經濟主體之間的循環結構
2 地區之間的循環結構
二 商品流通機構和運輸機構
1 大米市場和海上運輸船
(1)近世初期的大米市場
(2)大阪米市場的建立
(3)大米市場的機構
(4)全國市場成立的經濟效果
(5)海運的整備
2 一般商品市場和駁船
(1)問屋制的建立
(2)幕府的商業政策
(3)江戶、大阪幹線與商品流通
(4)北前船與地方駁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