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2年。

該書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論述了從靜止狀態的“循環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包括了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含義和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的產生。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則進一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及資本的利息等問題。第6章運用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

該書從不同的側面,概括了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現象,在描述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做了開創性的深刻論述,將歷史敘述和理論論證融為一體,體現了熊彼特的文體風格。他在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創新理論,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 作者: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
  • 字數:200000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12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6章,論述範圍十分廣泛。第1章論述由一定環境所制約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第2章講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並著重論述了“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含義和新作用;第3、4、5、6章分別論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的利潤、資本的利息和經濟周期。
首先,熊彼得重新定義靜態經濟和動態經濟。靜態經濟即是指在條件固定不變的場合,所實現的各種經濟量的均衡狀態;動態經濟即資本主義依仗經濟本身的內部力量,自行變更條件使經濟的循環軌道發生重大變化的性質。同時,引進了經濟的循環流轉模型,將經濟社會單位分為企業和家庭兩類,兩者各司其職。
其次,他討論了諸多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包括“企業家”的特徵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等,作了具有開創意義的探討。以創新為例,熊彼得指出創新是將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的複雜行為,具有五種形態:(1)將以往消費者不知道的新商品引入市場。(2)採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拓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給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再次,他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和資本的利息等內容。熊彼得認為,資本是企業家為了實現新組合,用以把生產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產要求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槓桿和控制手段。利潤是實現創新或生產要求的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而利潤存在的前提是實現創新發展的情況下,如此才有可能存在企業家,產生利潤。利息是一種永久現象,實質上來自企業家利潤帶來的剩餘價值或餘額價值。
最後,熊彼得將商業循環或經濟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動,歸結於創新生產要求新組合的出現是無時間規律的、千差萬別的。同時,他還提出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存在長、中、短三種周期。關於經濟長周期,資本主義分為三個長波,分別是長波Ⅰ(大約1783年到1842年,即產業革命時期),長波Ⅱ(1842年到1897年,即蒸汽和鋼鐵時代),長波Ⅲ(1897年到20世紀20年代末,即電氣、化學和汽車時代)。關於經濟中周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平均為大約9年到10年。關於經濟短周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平均大約40個月。三種周期互相交織,再次證明了“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受一定環境制約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
第四章 企業家的利潤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
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
第三章 信貸與資本信貸的性質及其作用
第六章 經濟周期的初步評述

創作背景

熊彼得寫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過渡的時期。
作者對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趨勢、經濟學發展史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8歲時寫成《經濟發展理論》。
1925年,熊彼得修訂該書,為該書增加了一個副標題: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作品思想

該書以“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作為副標題,涉獵範圍可謂極其廣泛。但是書中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所提出的創新理論。他第一次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是企業家的技術革新,從而藉以把握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
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按照作者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熊彼得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3.開闢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會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餘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係則完全看不見了。
由此可以看出,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或者說他的創新理論,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熊彼得非常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並把這種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看成是資本主義的最根本的特徵;因而認為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主義,既沒有資本主義的產生,更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二,熊彼得極力強調變動和發展的觀點,強調並採用了歷史的方法;同時認為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一種變動,從而又強調了社會經濟制度內在因素的作用。這在西方經濟學的傳統中是不多見的。
第三,熊彼得非常強調和重視企業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把企業家看作是資本主義的靈魂,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當然,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或創新理論也有其根本缺陷,那就是它抹殺了生產關係及其變動,撇開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因而上面所談到的諸如資本主義、資本、企業家利潤、利息等範疇,就都與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無關,當然也就掩蓋了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

作品評價

美國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頓《美國經濟評論》:“這是一本有關經濟發展理論最受鼓舞和最引人注目的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對動態經濟學的研究進行了一次嘗試,這是一場革命。”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現在正統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系統理論分析中,從不試圖分析(資本主義)演進過程。但有一個重要的例外,那就是熊彼得,他的《經濟發展理論》是在這方面離開傳統標準的一個突出代表。”

出版信息

《經濟發展理論》修訂重印數次。1912年發表德文版,1926年修訂再版德文版,1926年重新德文第三版,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英譯本。

作者簡介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1883—1950),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特里希鎮的一個織布廠主家庭。曾任奧地利財政部長、德國波恩大學教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等,主要著作有《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