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微循環
- 外文名:economic microcirculation
- 原理:仿生學原理
- 目的:解決地區發展中的問題
誕生,發展前景,
誕生
經濟微循環體系,於1994年在北京建立並在1995年完善,並在世界微循環大會上得到醫學、經濟學等專業國際權威專家肯定。
發展前景
經濟微循環體系,主要是包括地區的物質文明(農業、林業、畜牧養殖、環保、生態建設)和精神文明(文化、教育、衛生)等,根據所在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發展現狀,找到問題所在,這一體系就是要根據存在的問題,找到合理最佳化當地資源的途徑,最終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三者有效統一發展。
1995年的《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經濟學》、《中國農村財政學》、《中國農村資源學》等體系的主要精髓就是“經濟微循環”體系。
循環經濟是在經濟微循環基礎上的一個經濟模式。
經濟微循環:開發中國家的鑰匙
【作 者】程瑞華
時至今日,世界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振興都經歷了一次次變革。總覽其中,開發中國家經濟理論絕大部分均是從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理論體系中借鑑過來,譬如說,常用的“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理論等等,這裡不是要求開發中國家排斥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經驗,而是要求開發中國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適合開發中國家國情的經濟理論體系。眾所周知,西方已開發國家有其較發達的國情與國力狀況,而作為開發中國家,不論是國情還是國力狀況,都不甚發達,尚需逐漸完善與健全。如果照搬照用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理論來用於開發中國家,勢必導致諸多深層次問題的頻繁出現,如通貨膨脹、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等等,甚至出現惡性循環,政府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再管再死等現象不能不使開發中國家重新認識。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是貫穿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一根主線,不同生產力狀況應需要不同生產關係與其相適應,試想,如果開發中國家照搬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理論體系,則出現,開發中國家較落後的生產力狀況對應較發達的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理論體系。按人類社會發展主線來看,顯然,開發中國家這種生產關係就不能很好地適應生產力狀況,這就是當今發展經濟學家弗特教授所提出的“迭差”現象。
針對迭差現象的出現,開發中國家如何振興其國家經濟,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備的適合開發中國家各自國情國力狀況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當前所有開發中國家勢必要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著名的農村市場經濟學家呂偉教授現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事務部主任。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終於找到了一把解決“迭差”現象的鑰匙,也就是其所謂的“經濟微循環”理論體系,經濟微循環理論,是以開發中國家的代表國家——中國,作為突破口的。呂偉教授認為,中國是一個近9億人民在農村的典型開發中國家, 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看這9億人民所處的農村經濟(另外尚有近3億人民的城市經濟)狀況。最近幾年,隨著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入與完善,越來越多的人在注視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就必須要合理配置資源,而中國的資源大部分又在農村領域,那么這些資源如何能得到更加合理地開發與利用,自然又是一個深層次問題。另外,導致城市經濟領域中,由於一些所謂的“剩餘勞動力”的出現,而出現城市社會治安狀況較亂等問題,無不最終與農村經濟領域有關。為此,呂偉教授編著了幾部當今填補開發中國家經濟空白的新學科體系的書籍,有《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經濟學》、《中國農村金融學》、《中國農村財政學》、《中國農村稅收學》、《中國農村資源學》等。這些填補空白的學科理論體系,都是面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而這些新理論又是貫穿於一套新的經濟理論體系——經濟微循環理論。
呂偉教授的經濟微循環理論體系,是指在農村經濟領域中建立要素模型,針對要素在市場經濟體系完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醫學微循環原理加以解決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理論體系。當然,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同樣可以運用經濟微循環理論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呂偉教授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的經濟,把大循環系統(包括動脈、靜脈)比作城市國有經濟,各構成器官,組織毛細血管比作農村經濟,對應是醫學微循環。
經濟微循環,怎樣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起作用的呢?比如勞動力資源問題。按照經濟微循環理論,先建立一個勞動力資源模型。而勞動力資源在城市經濟中反映出來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出現而引發的社會治安狀況較為混亂的現象。對照醫學微循環模型,政府則可以解決勞動力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改變一下勞動力資源個體原籍的經濟配套體系。假設某省鄉鎮有數量單位1000個的勞動力在A 市,對於A市,最多可容納數量600個勞動力,顯然,剩下尚有400 個勞動力在A市稱為“剩餘勞動力”,正是這些超負荷的負擔出現,導致A市治安管理等工作難以正常開展,也就好比是人體中某一部位出現“腫瘤”。這些“腫瘤”出現誘發了局部微血管的增生和迂曲,導致了局部微循環障礙(或稱紊亂)。對於其所在的原籍的鄉鎮而言,由於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包括工農牧副漁等多方面綜合發展問題,不管是工業,還是漁業、農業,其發展都離不開一定數量的勞動力資源的投入。從農業來說,農業生產需要勞動力;從林業來說,林業植樹造林需要勞動力;從農村基層政府工作來看,公共基礎設施:修路、補堤、開墾荒山等等無不需要勞動力,假設這1000個勞動力原籍鄉鎮全年正常需要最低是4000勞動力,現僅有3600個勞動力,則這時,基層政府可以改變一下鄉鎮經濟發展框架,建立一套新的硬體、軟體標準體系,硬體包括:解決通訊落後狀況及道路硬面指標,鄉鎮企業的籌辦等等;軟體包括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可以很好地解決勞動力問題。自身消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400人見家鄉情況有所好轉,兩相權衡,比在城市A中更有前途,於是,自然回到原籍鄉鎮,“腫瘤”最終解決。當然還有那1000人中的600人問題,雖然在城市A中顯現出來趨於飽和,但若對應農村及其鄉鎮,它是不是剩餘勞動力,這裡也是經濟微循環解決的問題,但這裡主要考察解決那400人相對於城市A中已為“腫瘤”該怎樣解決醫治的問題。
經濟微循環理論,雖然是在中國國情下的產物,但由於中國是個典型的開發中國家,經濟微循環理論在中國體現的是特殊性,但又有其一般性的一面,這一般性恰又是所有開發中國家中體現出的。具體來說,經濟微循環理論體系的一般性原理,結合各個不同國情與國力的開發中國家特殊性原理,兩者的統一就構成了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理論體系。
經濟微循環理論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科學性、實務性的新興科學理論體系,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經濟微循環理論也一樣。只有在實際中得以操作運轉,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又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完善,按照這種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完善,才能逐步推動各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