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持續增長中的若干理論問題

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一直是關注的熱點問題,它不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比一般的經濟發展更為複雜。在環境過程、環境與經濟相互作用過程機制方面的研究,不僅缺乏對過程機理的內容認識,即使在已經認識的過程內容中,人類的認識還是初步的。現在已有的對環境的認識,許多是經驗公式,而可持續增長是漫長過程的、包括了許多非線性的環節,局部觀察的經驗公式可能是不確定的。發展經濟學中發現的規律在時間超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問題上可能失效,如何建立一個動態的系統方程來認識可持續增長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何瓊著
導師
王錚指導
學科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經濟成長 可持續性發展 技術進步 環境保護
館藏號
F124.1
館藏目錄
2009\F124.1\2

中文摘要

第一章首先介紹了經濟成長的概念及演化過程,認識到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對已有的經濟成長理論以及大量的經驗研究的回顧可以發現,經濟學家一直試圖解釋經濟成長現象及其原因。事實上,一個經濟系統要產生持續的增長,就必須要克服規模報酬遞減,實現要素報酬的遞增。1980年代中期興起的新增長理論在此方面的突破成為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但是該理論也沒有很好地解決環境污染與經濟成長問題。 第二章為了進一步認識新增長理論,基於新增長理論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現象作為實例進行模擬。在Papageorgious-Perez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引入指數形式的技術進步與技術缺口關係,研究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機制。模擬結果表明,改進後的模型對1978-2004年間中國經濟發展情況的模擬結果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並將勞動力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全要素生產率、資本、每個勞動力獲得的平均教育和跨部門的勞動力流動四個部分。發現:資本對中國1978-1997年間經濟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TFP對經濟成長貢獻作用僅次於資本,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在1997年之後成為對經濟成長貢獻最大的一個因素。勞動力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正,但其貢獻較小,且貢獻呈逐年減小的趨勢。而最終產出部門和研發部門之間的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經濟成長效益除了1992-1999年間為正的之外,其餘年份均為負的作用。實例研究發現,新增長理論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分析模型需要進一步改進,體現在技術進步的測度方法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兩個方面。 第三章考察內生的技術進步如何保障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借鑑新增長理論,在Hartman-Kwon模型基礎上進行改進,將技術分為基礎性技術和套用性技術,在模型中引入內生的技術進步,考慮到存在污染的情況下,分析內生的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經濟成長最終是否是可持續的,以及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之間是否存在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研究證明,這個模型從理論上證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得到的定理證明:在(c,y,u,ω)→(c〓,y〓,u〓,ω〓)有唯一的軌跡接近並通過該穩態點。經濟的長期增長是可持續的,這是由於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是清潔生產,將人力資本和技術代替物質資本用於生產活動,可以騰出更多的物質資本用於控制污染,從而可以不斷減少污染。但在保障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過程中,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最後本文將視角轉向保障經濟可持續增長調控的兩個巨觀經濟政策——污染稅和排污權交易,擬通過經濟手段來調控增長與環境的衝突。根據實際情況區分污染流和污染存量兩種情形,確定稅率和排污權的價格以保證經濟的最優增長,得到兩個定理。並將這兩個定理用於氣候保護,計算2004-2104年中國對CO2排放實行污染稅和排污權交易兩種經濟手段發現,隨著CO2排放量不斷增加,徵收的污染稅和排污權交易價格都越來越大,採取的經濟手段將越來越嚴格,使得經濟體中社會計畫者的最優條件成立,從而保障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 論文最後是總結與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