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文獻學研究

經學文獻學研究

《經學文獻學研究》是2015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向世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學文獻學研究 
  • 作者:向世陵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1日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439638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長江學術文獻大系·宋代經學哲學研究:基本理論卷》作為宋代經學哲學研究的理論結晶,突出的是宋代哲學基本理論的建構和發展。它既邏輯展開為復性論、本體論、理氣論、心性論、性理學等為標誌的新哲學體系的創立,又體現出每一理論自身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蘊涵。宋代理學是宋代哲學的標誌性成果,理學家認為他們所創立的以實理、實性、實氣、實心等為標識的實學,是克服佛老空虛之學的有力的武器。新儒學的哲學理論,不論是理性命的溝通,心性情的關聯,還是心跡一致與心即理,都既區別於漢唐“舊”儒學的章句訓詁,也與西方哲學向“物理學之後”追尋跨越本體的路向不同。哲學不僅是學問,更是修身的基礎,它需要滿足儒者安身立命和精神寄託的需要。

圖書目錄

引論經學變革與理學的興起
一、文以載道的訴求
二、經學文本的傳承轉換
(一)五經義理的採擷
(二)子學資源的發掘
三、道統論的成立及意義
(一)《論語》和《尚書》的文獻根據
(二)《周易》的文獻根據與“時中”
四、綱常天理與普遍之善的確立
(一)三綱五常的內在化
(二)“大本達道”的普遍準則
第一章 “本體”與“本體論”
一、“本體”一詞的出現與意義的拓展
(一)“本體”語詞的出現與含義
(二)“本體”在本土文化中意義的拓展
二、隋唐佛學的“本體”論
(一)“實”體向“虛”體的轉向
(二)“本體”說與體用論的整合
三、宋代儒佛交通的“本體”論
(一)佛教“本體論”的自覺
(二)儒家本體概念的明晰與本體論的成形
第二章 “反本”“復性”論
一、反本復性道路的奠定
(一)道家的開端
(二)儒家的承接
二、玄佛交融的反本復性訴求
(一)玄學的反本歸靜
(二)佛學的反本達源
三、唐及宋初的復性、原性論說
(一)李翱的復性論
(二)韓愈、歐陽修的原性與修本
(三)王安石“性情一”的得失
四、張載“善反”天地之性的變化氣質說
(一)氣質之性不為性
(二)德與氣不並立
(三)一於氣與一於性
五、從程學到湖湘學和閩學的反本復性
(一)二程與湖湘學的多樣選擇
(二)朱熹對北宋復性論的系統總結
六、明清之際學者對張載變化氣質說的推進
第三章 理氣虛實論上(北宋)
一、“氣一有無”的形而上下說
(一)太虛至實與氣貫有無
(二)“太和中容萬物”
二、無形有象互藏其宅
(一)感聚仇和循環不已
(二)反仇和解與生生相繼
三、“天理”在二程的體貼
(一)因象以明理
……
第四章 理氣虛實論下(南宋)
第五章 性理學
第六章 心跡論
第七章 心性情一致
第八章 “本心”與“心即理”
第九章 “安身立命”說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向世陵,四川仁壽人,1955年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教學培訓部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執行編委。主要從事中國儒家哲學和儒釋道關係研究。主要專著有《儒家的天論》、《中華哲學精蘊》、《〈訄書〉選注》、《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中國哲學範疇叢書·變》、《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中國學術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寫給大眾的中國哲學》(主編)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編《中國哲學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擔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