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經典精神分析(classic psycholoanalysis)理論是弗洛伊德在長期治療癔症與神經症病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對心理功能、心理發展及異常心理的概念與構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潛意識理論,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人格結構理論,焦慮與自我防禦機制,神經症的心理病理學,

潛意識理論

弗洛伊德在治療癔症與神經症的病人時發現,通過催眠暗示和宣洩法讓病人重新回憶起過去的經歷、體驗和宣洩被壓抑的情緒,或將產生症狀的原因談出來後,症狀就消失了。由此,他認識到被壓抑的潛意識中未滿足的衝動和情感,遭受過的創傷及未解決的衝突才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原因。於是,弗洛伊德以一種“心理地形學”的觀點,將人的心理活動分成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三個層次,並指出產生症狀的原因主要存在於潛意識層面。

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發展是由兩種本能的內驅力(drive)推動的。一類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弗洛伊德力比多(libido)一詞來表示性本能的心理力量;另一類是死的本能,或稱為攻擊驅力。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在本能內驅力的推動下,各個發展階段將經歷不同的心理衝突並形成心理結構及其特徵。如果性心理發展停留在某個階段或由於遇到挫折從高級階段倒退到低級階段,就可能造成心理和行為的異常。童年時期的未解決的情結、衝突或創傷,在成年期會重新活躍起來,對誘發神經症、精神病及心身疾病有重要作用。

人格結構理論

精神分析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模式,這個結構模式包括三個功能上相關的部分,分別稱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目的是把功能相關的心理內容與過程組織在一起。

焦慮與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被感覺到的、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並伴有迫近危險的生理反應。引起焦慮的危險信號可能來自體內或體外,但更多的是來自本我,即內驅力。弗洛伊德認為雖然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均包含在焦慮中,但只有自我能產生或感到焦慮,自我是焦慮情緒的發源地。弗洛伊德斷言,焦慮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問題。
自我防禦機制是自我為了對抗來自本能的衝動及其所誘發的焦慮,保護自身不受潛意識衝突困擾,而形成的一些無意識的、自動起作用的心理手段。雖然正常人普遍套用防禦機制,但是如果使用過頭,會引起強迫性的、重複性的,甚至是神經症性的行為。當自我功能降低,防禦機制上升到意識層面就可能表現為病理性的。

神經症的心理病理學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潛意識裡的神經症性衝突是導致神經症性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所謂潛意識衝突,主要指童年時期形成以及沒有得到解決的衝突,多數一般或重大的衝突都涉及俄狄浦斯期(4-6歲)。最典型的潛意識衝突存在於力比多或攻擊的願望與懼怕失落、懼怕報復及現實世界的限制之間,或者說衝突存在於願望滿足與不能滿足之間。在這裡,人的力比多願望應理解為渴望性的和感情上的滿足,及渴望趨近或得到某種客體(如喜愛的人或物)的願望。當人們談到高興、興奮、愉快、期望、愛、渴求,就是在形容力比多的願望。而攻擊的願望跟力比多願望不同,是一種破壞性的願望,即避開或破壞某種客體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