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博物館

綏德縣博物館

綏德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綏德縣城名州鎮進士巷13號,陝北綏德素有“文化縣”的美稱,其石雕技藝是綏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綏德,不少人家世代擅長雕刻。現留存在城內東門的石坊碑樓、城隍廟外的九龍壁等古雕建築,以及綏德縣博物館珍藏的東漢畫像石均遐邇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綏德縣博物館
  • 類別: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陝西省綏德縣城名州鎮進士巷13號
  •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 8:00 - 下午 16:00 開放
  • 館藏精品:太子扶蘇漢畫像石
  • 開館時間:1981年4月
  • 展館隸屬:綏德縣文化局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館址位置,管轄隸屬,開放時間,

發展歷史

從陝西米脂到綏德路程40公里,兩城之間有一個名叫四十里舖的地方,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離綏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舖。在210國道邊上,附近沿線二十多公里,分布著大大小小多個石雕廠,地上立著龍柱,蹲著石獅、石馬、石駝,站著石人石佛。我們路過的時候正好是早上五點半,晨光中,切割石料的綏德漢們被手下釋放的粉塵所圍裹,製造出夢幻的場景。
陝北那句名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米脂縣誌》記載:三國時的天下美人貂蟬是米脂人。《綏德縣誌》記載:“才貌雙全的呂布是綏德人”。自古米脂的婆姨以美貌聞名,而綏德的漢以剛陽英俊著稱。綏德漢感情熱烈,重情重義。我們熟悉的《三十里舖》、《蘭花花》,就是對這裡人愛情的描繪和升華。為了不讓自己心愛的女人吃苦受累,綏德漢們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我們在米脂倒沒有見到美女,只在經過縣城時望見了貂蟬塑像窈窕的身段,而在四十里舖邂逅了這些專注於石雕的綏德漢。
大約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開始,石刻就在這裡盛行。據說是因為這一帶有種蘭石,“柔軟質細,極易雕刻。”不過我們詢問他們石料的來源,他們說來自漢中。有人在揮舞一下下敲擊粗選的石料,要將其切割成適用的大小,直至一塊塊平整地脫落;而製造粉塵的人,則是在細心地打磨石料,使其光滑,他們都戴著厚厚的防毒面具,隔絕粉塵,但估計肺部也會吸入不少細粉;蹲在牆邊用毛筆在打磨過的石料上繪製花紋,則是個更細緻的活兒了,後面的石匠將根據他繪製的紋樣進行雕刻;用錐子和小錘一下下雕刻石料的工作,是最後的工序了,將在他們手中誕生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花草,而問到他們的感受,他們說:“很煩,很累”。他們的工錢是按照天算的,一天大約二百元錢。一個個生動的石雕的後面,是一段段艱辛的生活。

建築布局

綏德縣博物館前身為縣文化館文物股,曾舉辦不定期的斷代文物展覽,自博物館成立後籌辦的漢畫像石專題展覽館於1989年竣工,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該展覽館位於縣城內疏屬山秦太子扶蘇墓區,院內翠柏點綴、視野開闊、恬靜、幽雅。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其陳列以漢畫像石專題展為主,展廳建築面積286平方米,由大廳和展廊組成。廳中央有漢墓復原模型,陝北漢墓分布沙盤及漢墓殉葬品展櫃。展廊及展廳牆壁鑲砌漢畫像石珍品105塊。畫像石為陝北沙岩石質地,堅硬而細膩。展品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逼真,造型樸素典雅。技法為平面減底淺浮雕,局部以朱墨陰線勾出。陳列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社會生產、科學技術、軍事征戰。
第二部分:生活禮儀、遊牧田獵、文化生活珍禽異獸神話傳說
第三部分:墓誌、殉葬品、墓像石成套組合。
這些畫像石珍品展示了漢代邊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原貌,為研究漢代陝北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館藏文物

綏德縣博物館館藏品4454件,主要有歷代金銀器、青銅器、瓷器、陶器、玉器、石雕和書法作品等,其中尤以商周青銅器富有獨特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珍貴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博物館辦有《文博通訊》季刊與本地區各文博單位交流信息。另有《漢畫像石初探》資料一份。

館址位置

綏德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綏德縣城名州鎮進士巷13號。(郵編:718000)
綏德縣博物館

管轄隸屬

該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4月。隸屬於綏德縣文化局。
綏德縣博物館

開放時間

漢畫像石展覽每周二、五、日開館。每天上午 8:00 - 下午 16:00 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