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茸火絨草

絹茸火絨草

絹茸火絨草(學名:Leontopodium smithianum)為菊科火絨草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生長於海拔1,5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常生於低山、亞高山草地以及乾燥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被SP2000收錄,狀態為:Leontopodium smithianum為接受名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壯,有少數簇生的花莖和不育莖;不育莖直立,有密生的葉,無頂生的葉叢。
莖直立或斜升,高10-45厘米,挺直或稍彎曲,被灰白色或上部被白色茸毛或常粘結的絹狀毛,全部有等距而密生或上部有疏生的葉;節間長0.5-2厘米或上部有時達14厘米。
下部葉在花期枯萎宿存;葉多少開展或直立,線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0.4-0.8厘米,頂部鈍或稍尖,有較短或較長的尖頭,基部漸狹或急狹,無柄,邊緣平,草質,上面被灰白色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或白色密茸毛或粘結的絹狀毛;中脈有時脫毛。苞葉少數或較多數 (3-10個),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稀下部稍寬,與莖上部葉同長或較短,基部漸狹,頂端尖或稍鈍,邊緣常反卷,兩面同樣被白色或灰白色厚茸毛,較花序稍長或較長2-3倍,排列成稀疏的,不整齊的苞葉群,或有長花序梗而成幾個分苞葉群。
頭狀花序大,徑約6-9毫米,常3-25個密集,稀1個,或有花序梗而成傘房狀。
總苞長4-6毫米,被白色密棉毛;總苞片3-4層,頂端無毛,淺或深褐色,尖或稍撕裂,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型,有少數雄花,或通常雌雄異株。花冠長3-4毫米;雄花花冠管狀漏斗狀,有小裂片;雌花花冠絲狀。
冠毛白色,較花冠稍長;雄花冠毛上部較粗厚,有鋸齒;雌花冠毛細絲狀,下部有微齒。
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短粗毛。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2400米的低山和亞高山草地或乾燥草地,不稀見。

分布範圍

產自甘肅西南部和南部(武山、天水、洮縣、蘭州)、陝西中部、山西中部及北部(交城、文水、五台山)、河北北部(小五台山、東陵、百花山、張家口)和內蒙古南部。

本種提示

此種的位置在團球火絨草 L. conglobatum Hand. -Mazz. 及火絨草 L. leontopodioides Beauv. 之間,曾被認為是後兩種的天然雜種;此三種之間也可能有中間類型存在。它的苞葉較團球火絨草為狹,稍少而分散,較火絨草為長,排列成較明顯的苞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