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球火絨草

團球火絨草

團球火絨草(學名:Leontopodium conglobatum)為菊科火絨草屬的植物。產內蒙古東部及東北部和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生於乾燥草原、向陽坡地、石礫地和沙地,稀灌叢或林中草地。也分布於蒙古和蘇聯西伯利亞中部、東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團球火絨草
  • 拉丁學名: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Beauv.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桔梗目  
  • :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旋覆花族 鼠麴草亞族
  • :火絨草屬
  • 亞屬火絨草亞屬
  • 火絨草組
  • 亞組高山亞組
  • 高山系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相關的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團球火絨草
地下莖分枝短厚,直立或斜升、有單生的或2-3個簇生或與少數蓮座狀葉叢簇生的莖。
莖直立,高10-47厘米,多少粗壯,不分枝,草質。被灰白色或白色蛛絲狀茸毛,全部或除上部外有等距而密生或疏生的葉;節間長1-2.5厘米,上部達6厘米。
蓮座狀葉狹倒披針狀線形,長達12厘米,寬達3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狀,稍紫色頂端稍尖,莖基部葉多少同形,長達7.5厘米,寬約1.3厘米,在花期常生存;莖部葉稍直立或開展,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長2-7厘米,寬0.3-1厘米,頂端尖,或稍鈍或圓形,有短小的尖頭,邊緣平,基部急狹、有短狹的鞘部,上部葉較小,無柄;全部葉草質,兩面被同樣的或下部被較密的灰白色蛛絲狀茸毛。
苞葉多數,與莖上部葉同長或較短,但下部較寬大,無柄,寬達1.2厘米,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頂端尖或稍尖,基部急狹,兩面被白色厚茸毛,或下面被較薄的蛛絲狀茸毛,較花序長2-3倍,開展成美觀的密集的徑約4-7厘米的苞葉群,或有較長的花序梗而成復總葉群。
頭狀花序徑6-8毫米,5-30個密集成團球狀傘房花序。總苞長約5毫米,被白色綿毛;總苞片約3層,稍寬,頂端尖,撕裂,無毛,淺或深褐色,露出毛茸之外。小花異型,或中央的頭狀花序雄性,外圍的雌性。花冠長約4毫米;雄花花冠上部漏斗形,有尖卵圓形裂片;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雄花冠毛上部棒狀粗厚,有細鋸齒;雌花冠毛有細鋸齒。不育的子房無毛或稍有乳頭狀毛;
瘦果有乳頭狀粗毛。
花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乾燥草原、向陽坡地、石礫地和沙地,稀灌叢或林中草地。

分布範圍

產內蒙古東部及東北部和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也分布於蒙古和蘇聯西伯利亞中部、東部。
團球火絨草

本種提示

此種與山野火絨草 L. campestre Beauv. 接近,主要以葉和苞葉的形狀和毛茸區別,它與後者之間的天然雜種也見於前人的記載 (Handel-Mazzetti, l. c. 115. 1928.)。L. junpeianum Kitam. 據北村四郎的記載應與長葉火絨草L. longifolium Ling 接近,茲從北川政夫 (Kitagawa, l. c.) 的意見,暫列於此作為本種的異名,但如此歸併是否確當還待進一步的研究。
又據前人文獻 ( Handel-Mazzetti, l. c.) 本種與火絨草 L. leontopo-dioides Beauv, 及絹茸火絨草 L. smithianum Hand. -Mazz. 有密切的親緣關係。

相關的種

與“團球火絨草 Leontopodium conglobatum (Turcz.) Hand.-Mazz.”相關的種有:
山野火絨草Leontopodium campestre (Ledeb.) Hand.-Mazz.
黃白火絨草Leontopodium ochroleucum Beauverd
絹茸火絨草Leontopodium smithianum Hand.-Mazz.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