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精神

絲路精神

絲路精神即絲綢之路精神的簡稱。?>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體現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路精神
  • 外文名:The spirit of the Silk Road
  • 來源:絲綢之路
  • 全名:絲綢之路精神
內容介紹,相處之道,弘揚絲路精神,

內容介紹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體現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這也是現代國際社會交往的最基本原則之一,是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必然要求。
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經雲貴通往南亞的“茶馬古道”,經新疆通往中亞、西亞、波斯灣和地中海的“沙漠絲綢之路”,經蒙古和俄羅斯的“草原絲綢之路”,經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這四條通道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合作通道。無論是海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目標都是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打造“命運共同體”。
什麼是新時期的“絲路精神”?那就是中國不僅追求自身發展,同時注重與他國共同發展,中國歡迎各國“搭車”。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新時期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中方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為中俄蒙三國合作提供了新的重要機遇;拉赫蒙總統說,塔吉克斯坦歡迎和支持這一非常明智的倡議,因為它回應了塔吉克斯坦的需要,為那些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提供發展機會。
用魅力打動人,用理念感化人,用倡議吸引人,這是“習旋風”在中亞勁吹的原因所在。

相處之道

據西方歷史記載,公元前53年,古羅馬人在與西亞安息人的戰鬥中第一次見到絲綢。
輕盈曼妙的絲綢為西方人的身體和想像力帶來了新的解放,它承載了一種嶄新的、來自東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
這種美麗的商品經由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古老商路蜿蜒而來——2200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連線長安與羅馬的“絲綢之路”正式打通,後來還逐漸發展到海上。絲路上,中國絲綢、印度香料、波斯蕃錦隨著商人的駝隊和商船轉運流通,造紙術、印刷術西傳,佛教、基督教東漸。
人們將絲綢之路與歐洲人開闢的新航路並稱為打通世界的兩大要道。但與後者時常伴隨的血腥征服和殖民掠奪不同,絲綢之路並沒有成為中國藉以對外侵略擴張的通道。相反,它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見證了不同經濟體系的獨立並行與遙相呼應,成就了中華、印度、巴比倫、阿拉伯、希臘羅馬等文明的交流融合。
“貿易之路暢通時,沿途的漢、羌、匈奴、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沒有戰亂。”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炳林說。
遵循古老絲路“通過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實現共享和平”的理念,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亞歐非40多個國家和地區,輻射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空前。但亞歐兩大經濟圈之間的“凹陷地帶”也面對發展失衡、戰亂、恐怖主義等挑戰。
無商難成路。持續的商貿往來核心是平等互補、合作共贏,這是古絲路興衰的關鍵。
在絲綢之路重鎮甘肅張掖,河西走廊的陽光一如2000年前那樣熾熱。祁連山甘美的雪水,再加上充足的光照、分明的晝夜溫差,讓這個當年的軍事重鎮成為如今優質蔬菜的出口基地,洋蔥、馬鈴薯等良種銷往俄羅斯及中亞諸國。
張掖人吳多志為亞洲、歐美的幾家大公司繁育番茄種子。“番”茄——這種一望即知是從外邦傳入中原的果實——是當年繁盛貿易的明證,又在見證絲路上新的商貿往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帶來通關、貿易、稅收等方面更加優惠的政策。中國和中亞五國間的貿易額較1992年它們建交時已逾百倍。
與絲綢之路以“開放包容實現長久和平”的理念不同,“峻垣深壕,烽堠相接”的長城以武力防禦異族掠擾。絲綢之路為中國帶來漢唐盛世,而長城卻隨著明王朝的傾頹日漸衰敗。
古絲路的開放包容集中體現在敦煌。這座名字取意“盛大輝煌”的城市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前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門戶,地位相當於今天的深圳。
唐代的敦煌壁畫上,時髦的長安人穿著開領衣衫,食用西域傳來的新穎食物,使用金銀器、玻璃器。
“敦煌是歷史形成的器皿形城市,敦煌的活力源於它的兼收並蓄。”敦煌市委副書記王永宏說。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的多個機構在壁畫修復工藝、人才培養、洞窟遊客承載量研究等方面與中國的敦煌研究院開展合作。
其中,中美合作已經有20多年。兩國科研人員查明了有“壁畫癌症”之稱的酥鹼等壁畫典型病害的原因,摸索出一套壁畫保護的科學方法。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首席項目專家內莫·阿根紐說,莫高窟的每幅壁畫都像倫勃朗的名畫一樣珍貴,這裡是世界上保護最好的文化遺產之一。
敦煌研究院院長、守護敦煌51年的樊錦詩認為,開放包容催生了偉大的敦煌藝術,不同文明間要相互尊重、交流借鑑,不能說誰占主導,誰消滅誰。在與國外機構的合作中,敦煌研究院吸收借鑑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管理經驗,但也根據敦煌的實際情況有所取捨,並非照單全收。
西出長安,古絲路沿線的地名顯露出中原人對西域疆土安定昌盛的嚮往:定西、通安驛、定遠、永昌……
帶著和平與發展兩大夢想,中國人率先走出了絲綢之路。今天,在兩大夢想的牽引下,美國、俄羅斯,以及不少中亞、西亞國家都在亞歐腹地開展自己的絲綢之路構想。這些計畫動機各異,各有側重。

弘揚絲路精神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我們應該一道努力,倡導文明寬容,防止極端勢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選擇。“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一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堅持合作共贏。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倡導對話和平。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