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絲背細鱗魨
- 拉丁學名:Stephanolepis cirrhifer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別稱:剝皮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魨形目
- 科:革魨科
- 屬:細鱗魨屬
- 種:絲背細鱗魨
- 分布區域: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東中國海及台灣
型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型態特徵
體高而呈菱形;頭高大於頭長。吻上緣線稍凹。口端位。鰓孔位於眼後半部或後緣下方,與體中線呈58至68度夾角。體鱗粗糙,每一鱗片只具一中央強棘,此棘有一粗柄,棘頂大量分叉,伸出許多小枝,成一冠叢狀,尾柄鱗片小棘延長成細剛毛。第I背鰭棘位在眼後緣的上方,背棘中庸,棘後緣有小棘;雄魚背鰭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腹鰭膜小,向後延長稍越過恥骨末端特化鱗;特化鱗三對,短,粗壯,可活動,第一對與第三對約等長。體灰或灰綠色,具許多水平細黑紋,夾雜許多小黑點。背鰭,臀鰭灰褐色,尾鰭色較深,具二條弧形紋。
絲背細鱗魨為近海底棲小型魚類。個體不大,一般體長100~160mm左右,最大個體可達300mm。
棲所生態
近海底層魚類,喜聚集生活。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型甲殼類、貝類及海膽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東中國海及台灣。台灣除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外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佳,適宜煮湯食之。日本已有人工養殖,經濟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