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織綿畫

絲綢織綿畫是採用高仿真數碼印染技術一比一在絲綢上臨摹原作。再經過國畫或者油畫的裝裱工藝,製成的高檔裝飾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綢織綿畫
  • 技術:高仿真數碼印染
  • 比例:一比一
  • 類型:高檔裝飾畫
藝術概況,工藝特色,歷史傳承,方法,

藝術概況

織錦是指有花紋或字畫的彩色絲織品。據考證,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它始於西周時代。到秦漢時期人們已經發明了第一部提花機。
舊時只供皇家御用的織錦,現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真絲織錦畫”即是運用數碼紡織專利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與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電子提花設備,採用百分百天然桑蠶絲為原料精製而成。畫面層次豐富、立體感強、清晰精美。可謂形象傳神,能逼真再現原作的筆墨神韻,並閃現原作沒有的真絲纖維柔和華貴的光澤,以及所折射出的作品內涵。
“真絲織錦畫”將古今中外書畫藝術與絲綢文化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具有濃郁的東方民族特色,被當今世界稱為“神奇的東方之花”。

工藝特色

將生絲作為經絲、緯絲,交織製成絲織品的過程,就是絲織工藝。
繅絲:絲由蠶繭中抽出,成為織綢的原料。一顆蠶繭可抽出約 1000 米長的繭絲,若干根繭絲合併成為生絲。
織造:生絲經加工後分成經線和緯線,並按一定的組織規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就是織造工藝。各類絲織品的生產過程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生織和熟織兩類。
織錦:織錦工藝產生在 2000 年前的西周時代。成都的織錦業早在漢代就很發達。朝廷還設定錦官來管理。所以成都又稱錦官城。本世紀 20 年代初,浙江人都錦生在織錦工藝方面,從設計到織造均有創新。他根據風景特點,改用新的設計方法,採用 30 多種畫法,終於將風景的層次、遠近、陰陽面都生動地表現出來了。由都錦生絲織廠發展起來的杭州織錦廠,目前能生產花色品種達 1000 多種,是我國最大的織錦廠。
染整:印花工序在絲綢的生產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只有運用染整技術,才能隨心所欲地將我們喜愛的花色及圖案完美無缺地再現在白坯上,從而使織物更加富有藝術性。該工藝主要包括生絲及織物的精煉、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歷史傳承

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出現羅、綺、錦、繡等品種。秦漢以後,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唐宋之際,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絲綢工藝技術和生產區域都產生了重大變化。明清兩代,絲綢生產趨於專業化,織物品種更為豐富,圖案更加絢麗多姿。
起源與初創:
我國有著許多關於絲綢起源的古老傳說,甲骨文中也出現了蠶桑絲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關文物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蠶繭抽絲、並用原始腰機織出各種織物。
創新與成熟: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國絲綢生產古典體系的成熟時期。此時,生產重心位於黃河中下游,絹帛成為政府賦稅的重要內容。斜織機和提花機廣泛套用於絲織生產,各種織物應運而生,印花技術臻於完備,圖案主題神秘並富有裝飾性。中國絲綢及其生產技術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向西方輸出。
融匯與發展:
唐中葉至明清近一千年間,我國絲綢生產在融匯了西方紡織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技術體系。束綜提花機被廣泛套用,緞、絨織物的出現使絲織品種更為豐富,圖案風格趨於寫實並富有吉祥寓意。絲綢業中心逐漸移至江南地區,生產呈現專業化趨勢。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絲綢貿易的主要通道。

方法

將真絲綢在pH值 1 ~ 5 的酸性浴中浸漬處理,再在與氧難以接觸的狀態下加以保管,可簡單而又穩定地防止其泛黃。
防止泛黃的機理是:真絲綢經鹼處理及在殘留鹼性物質的作用下,絲素膨潤、結晶度下降。如在這種狀態下照射紫外線,則蠶絲蛋白質的側鏈、末端基容易反應,促進泛黃,而在等電點附近處理真絲綢,去除絲素中的殘鹼,使絲素復原,則紫外線對蠶絲蛋白質的影響下降,可防止泛黃。
所用酸性浴,可用鹽酸、硫酸、磷酸等無機酸配製,也可用蟻酸、醋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馬來酸等有機酸配製,還可採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鈉等鹽類。但必須將pH值調節為 1 ~ 5 ,最好是 2 ~ 4 。處理溫度和時間無特別規定。溫度為常溫以上,浸漬處理時間為幾分鐘至幾十分鐘,就能得到充分的效果。之後,再用上述酸性浴處理的真絲綢,並在與氧難以接觸的狀態下保管,如用禁止氣體性的薄膜加以包裝,使用脫氧劑等在脫氧狀態下包裝保管,都能顯著抑制真絲綢的泛黃。
舉套用實例:採用 0.0 lmol/L的鹽酸浴,將精練真絲綢在其中浸漬處理。即使在 28 ℃ 和 50 ℃ 下處理 30 分鐘,也能得到充分的防止泛黃效果。再將經上述鹽酸處理的真絲綢,用聚亞乙烯氯化物和聚乙烯層疊的禁止氣體性的薄膜包裝起來,再在該包裝物中封入脫氧劑,通過阻斷空氣,防止泛黃效果明顯。
絲綢織綿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