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中原

絲綢之路與中原

《絲綢之路與中原》是2018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河南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綢之路與中原
  • 作者:河南博物院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8月
  • ISBN:9787501055319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河南博物院與洛陽博物館共推出的“絲綢之路與中原”展覽,匯集河南出土的400餘件(組)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以時間為主線,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代。共分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五個部分,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古代絲綢之路中原與西域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及通過交流融合而創造的燦爛文化。本書為展覽配套圖書。
河南博物院與洛陽博物館共推出的“絲綢之路與中原”展覽,匯集河南出土的400餘件(組)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以時間為主線,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代。共分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五個部分,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古代絲綢之路中原與西域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及通過交流融合而創造的燦爛文化。本書為展覽配套圖書。

目錄

絲綢之路與盛唐時期的洛陽——從洛陽地區出土陶俑談起
淺談絲綢之路與中原的對外交流
萬里茶道河南段概述
前言
一 絲路萌芽——先秦時期(公元前206年以前)
位於華夏腹地的中原,自古以來就與中亞、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小麥、馬車、冶銅術、玻璃器等的東傳,粟和黍、絲綢、瓷器等的西漸,溝通中西交易與文化交流的玉石之路,成為漢以後絲綢之路的萌芽與先導。
二 絲路開啟——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諸國,開闢了中西交流的通道。通過使者或商人,將中國的絲綢、漆器和鐵器帶至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東岸地區,將西域的駿馬、獅子、鴕鳥和胡桃、苜蓿、葡萄和石榴等帶到中原。印度佛教也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原內地,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東漢時期的班超從洛陽出發,在西域經營30年,奠定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基礎。
三 四方通衢——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絲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較兩漢進一步擴大。印度佛教先經絲路傳入中原內地,由宮廷和上層社會逐漸傳布民間,形成空前狂熱的佛教崇拜之風。隨著北魏鮮卑皇室南遷洛陽,草原絲綢之路延至中原,洛陽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南方起點,從此中原與北方草原的交流更加頻繁。之後草原絲綢之路又與“萬里茶道”相連,形成一條貫通南北的商貿大通道。不論是東晉十六國,還是南北朝,都不斷有東往西去的使者或商人旅行在絲綢之路上。
四 八方來朝——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
隋唐時期,洛陽作為大唐帝國的東都,一躍成為國際大都市,各國商旅相望於道,絲路臻於鼎盛。大運河的開通,成為中原地區連線“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水道,洛陽也成為連線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從東都洛陽出發向東,可通朝鮮、日本以及南洋諸國,向西可達西亞地區。此時的洛陽“八方來朝”,在“絲綢之路”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五 絲路展延——宋元明清時期(公元960~1911年)
唐代之後,西北地區地方割據嚴重,陸上絲綢之路漸衰,但仍作為中原和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的通道,維繫著各民族關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盛,位於大運河的宋朝都城開封代替洛陽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目的地和出發地,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瓷器通過水路運銷世界各地,遂開絲路在商業、藝術和知識上溝通東西方的新紀元。
結束語 3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